所谓“陇”,大概是指甘肃,所谓的“蜀”,应该是指四川。曹操讨伐张鲁的的这一战发生在建安二十年,也就是215年的三月。
曹操在两年前已经被封为魏王。当然这是和曹操送女儿进宫密不可分的,这件事情我们留到第六部的时候再来为大家讲解。
当然这个时候曹操成为了皇帝的老丈人,最终成为名符其实的“大当家”。此时曹操已经六十一岁了,按照汉族人新陈代谢规律来看,距离正常人退休年龄,曹操还差四年。
七月,曹操率领军队来到阳平关,张鲁听说曹操已经来到关下,顿时炸了毛,他想着曹丞相的队伍没有百万也有十万,准备投降。他的弟弟张卫不干了,好好的土皇帝不当,偏要当公务员,穷兮兮苦哈哈。
由于将军他弟弟不干,而且战事不能干耗着,所以双方还真就掐了起来。当时曹操发现阳平关并不是那么好打的,所以下令撤军,但是在撤走之后,他却再次以伏兵的形式对张鲁的弟弟张卫来了一个“回马枪式”的攻击,张卫被打得落花流水,而他那个哥哥却逃到了巴中。
这个事情我还是相信《魏名臣奏》里面的内容,因为它说的毕竟是真实的。当时曹操本来想撤军,但是前面部队带队的可能是个路痴,误打误撞进了张卫的军营之中,张卫军队也是一群毫无见地的人,他们以为曹操的军队是来夜袭的,吓得一哄而散,曹操转撤退为进攻,瞬间击败了张卫的军队。
经此一役,张鲁也知道了曹操的随机应变的能力,随之于当年的十一月投降,曹操十分优待他。张鲁投降,汉中就属于曹操的了,这时的刘备也十分的心急,因为他此刻正在为争夺荆州而战斗,如果曹操对蜀郡下手,刘备刚攒下的一点基业就会消失了。
曹操身边有两位主簿(高级参谋),一个是司马懿,一个是刘晔。两个人都很赞成曹操继承汉世祖刘秀的志向,“得陇望蜀”。
在刘晔看来,曹操只要拿下汉中,蜀郡的人就闻风丧胆,那么只要一封檄文就可以将蜀郡收入囊中,这样的话西南地区就可以随之安定。刘备这个人是个英雄,可是反应确实慢了一些,得到蜀郡不久,威望还不高。凭借您的英明神武,我们军队的士气旺盛,此时入蜀,则无不攻克。如果错过这个时机,刘备有了喘息的机会,那么就完了。因为刘备文有诸葛,武有关、张、赵三将,可以说集齐了三方势力的人才优势力量。诸葛亮能够安定蜀郡的民众,关张赵三将据守险要。只要攻打,攻打蜀郡的事情就不能成功。
司马懿可不是什么弱鸡,《三国演义》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精明,才让司马懿背了黑锅。其实如果凭智慧来讲,司马懿是绝不次于卧龙凤雏的一个谋士,如果将他与周瑜、诸葛亮、庞统三人并列,我倒是很想把他们称作“人杰”(司马仲达)、“地灵”(周瑜,之所以不写他的字,是因为“周密”也是“周公瑾”)、“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士元)。诸葛亮靠的是天文术算,司马懿靠的是现实推理。
当然司马懿这一次绝对的猜对了,因为这次孙刘联盟已经产生裂痕,这个裂痕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荆州。
司马懿说,刘备靠着巧取豪夺灭了刘璋,蜀郡的人还没有归顺又去攻江陵,这个机会绝对的不容错过。时机不到,条件不成熟,你还真不能硬来;时机到了,条件成熟了,坐失良机那就大大的坏了。
两个人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曹操并没有采纳。曹操当时十分的感慨:“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这一句话,是反用的汉朝世祖刘秀对大将军岑彭说的话。“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是啊,人不能不知足,得了陇,就不要再望蜀了。但是曹操这句话对于平民百姓或者守成官员,是很有用的。但是曹操是一个开拓的王侯,他如果知足了,那获得的疆土也就只有215年的程度了。
曹操撤退了,高兴的只有刘玄德那一方。刘备这一辈子只害怕一个人,那就是曹操。只要曹操一走,他们那些部将就彻底的完蛋了。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一种“无限流形式”的假设。如果吕布不被杀,而是被曹操收为麾下,那么由他带部队前去防备汉中,三个赵云都打不过他。
镇守汉中的部将是夏侯渊,这个人还是一个有勇无谋不会用兵的“白地将军”。刘备清楚,只有拿下汉中,才能真正的实现“三分天下”。
当然,战争开始,这件事情就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刘备在阳平关遭到了曹操部将的猛烈打击,所以他写给了军师诸葛亮一封信,但是诸葛亮看到这封信却有些迟疑,因为他的性格十分的谨慎。
杨洪认为,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存亡的关键。如果没了汉中,也就没有蜀郡了。失去了汉中是家门口的祸事,军师快发兵,不要犹豫!
就这样,诸葛亮派了援军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定军山大战的时候,斩杀了夏侯渊。
当年三月,曹操本人再次亲临汉中时,局势已经无法挽回了。曹操审时度势,一声长叹,出夜间口令为“鸡肋”,然后大步后退,撤回长安,汉中从此姓刘,刘备也在当年七月自称为“汉中王”。
善于用兵的曹操,把防线建在了汉中和关中之间的交通要冲,同时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陈仓,刘备和诸葛亮终其一生,没能越过这
喜欢汉末曹魏真英雄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