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讲讲到了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平马超和韩遂的叛乱,也就是平定西凉兵勇的战役。
可惜由于篇幅限制,导致了第二件事情和第三件事情只能放在这一讲上面写,各位不要怀疑,实在是一个讲稿上限只能是六千字,况且这份讲稿经过删减之后,到了课堂上面也就是三千字左右。
说起曹孟德,确实够冤的。本来怀着统一汉朝、平定中原的大志向那些敢于自立为王的人发起进攻,可是当时的人确实不理解他的行为,当然谁又能甘心自己打下的那一亩三分地变成一个省、一个市或者一个自治州呢。
不光是当时的人不理解,现代人更不理解曹操的良苦用心,这个我会在曹操最后一讲中为大家说明。因为曹操的性格具有两面性,但这种两面性有时是可以用时间来界定的。
曹操下一步要征讨的是偏安江东一隅的孙权,因为征讨马超和韩遂的目的就是稳定后方,后方稳定了,战争才可以发动。
备战期间,曹操曾让阮瑀代笔,给孙权写了一封软硬兼施的信件。信件的内容不得而知,只是上面提出的条件确实很符合曹操的腹黑心理:1.如果您能够在统治集团内杀死张昭,在外面可以攻杀刘备,我可以保证江东之地永远是你的,并且我可以给你加官进爵;2.你如果不忍心杀上一代侯爷(指孙策)留下来的顾命大臣(“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那么你就只杀刘备就够了。
孙权是何等人也,他能够稳居江东绝不是像战国时期的韩国国王那样,只是靠着申不害的变法维持着国家。他当然不会买曹操的账。为了抗击曹操,孙权早已经将自己的治所从京口转移到了秣陵,也就是从镇江迁到了南京,并且起了一个很好听很霸气的名字,叫做“建邺”(因为和后来的一位皇帝的名讳犯冲,所以去掉了右耳旁)。此刻,孙权有采纳了吕蒙的建议,在濡须口建立军港(对这段历史的讲述和人物评价,详见第七季)。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曹操率领大军,号称四十万(真正的意义,大家都懂),征讨孙权。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军挺进濡须口。
曹操只经过三个月就进入了孙权的军事港口,这样的速度就算是现代大规模战争历史上面也是罕见的。可见曹操的准备并不是那么充分的,因此在对天时地利这方面的估计也是不足的。
孙权天天在曹操阵门口叫战,但是曹操就是不出来。因为曹操也是人,他知道,陷入被动的军队如果挽救败局,那是得实行“拖”字诀。
此刻孙权明显已经知道曹操的想法了,所以乘了一条快船,到了曹操的寨门前,要亲自看看曹军的阵势。曹操一看,这了不得了,孙权大摇大摆的进入自己的水寨,这明显的是吃了豹子胆了。
他知道孙坚就是一员虎将,胆气逼人,孙仲谋和孙伯符也一样有着胆气。所以他下令士兵严加戒备,不得乱发弓箭。
孙权的部队无论是从船只、兵器、队伍等几个方面来看,都是很整齐的。围着曹营走了五六里地,才返回濡须口。
回去的时候,孙权的船队还转了一个圈,对着曹操的军队击鼓奏乐,就这样,孙权撤退回了自己的军港。曹操看了这一幕,长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的儿子若豚犬耳!”
当然,这样的话也许是后来人加的,这样的资料取自《三国志》,所以有可能是陈寿或者为这本书作注的裴松之添加的。因为裴松之是引用的《吴历》,《吴历》是孙权称帝后的著作,所以有一部分是为皇帝贴金的。
那么按照魏国人的记述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按照《魏略》上面的记述,孙权当时乘坐的并不是快船,而是大船。曹操也没有下令不准乱射弓箭,而是直接下令朝孙权船上射箭。一时间箭如雨下,这一下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大船一下就失去平衡了。
孙权直接说:“将船只掉头,让另一面也受箭,这样才能使船只和箭羽平衡受重。只要箭羽射满了,那么我们就全身而退。”
这件事情被罗贯中先生经过“小宇宙”这么一发挥,变成了赤壁之战的时候,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这两件事情,裴松之先生是并列地注释在《吴主传》的。这事情不可能发生两次,所以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的学者都相信《吴历》中说的。
不过孙权是英雄,这件事情也是真的,至于《吴历》中所说的东西,只不过是用华丽的辞藻将孙权又一次的装修了一遍。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孙权在船上看着曹操,而曹操在军营中看着孙权,这是一种十分让人心仪的场面。
孙权回去以后,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当然这封信只有八个字:“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用另一张纸写了八个大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看了这封双重纸张的信件,很是感叹一番。再加上春雨连绵,洪水快要来了,曹操的北方将士很不适应这样的作战环境。
曹操见此情景只能苦笑的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孙权不欺骗我!”于是他下令撤军。当年四月曹操经过几个月的奔驰终于回到邺城。
这一次孙权是将曹操从心理上打服了,因为两位英雄,一个年纪快到花甲,一个还蛮有朝气,如果说孙权不是英雄,那他是凭什么样的蛮力来保持父兄两代的基业呢?
喜欢汉末曹魏真英雄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