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这一讲的时候,我有必要提一下决定三国历史的三大战役,这三场战役的结果和标志分别是北方获得统一、奠定南方局势、三国鼎立形成。发生时间分别为200年,208年,222年。
想着我准备要写的这一章的内容,我感到任务十分繁重,因为这毕竟是三国中最为重要的三大战役之一。还是不要放到一讲里面去写完,如果那样写,那就是成万的字堆积在一张纸上面了。
还是那句话,我只将有关历史方面的问题,文学方面的还是留给像易中天先生那样的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来评讲吧。
我们将一个战争的始末原因解释清楚,就有必要将他的背景告诉给大家。首先还得从建安四年(199年)开始说起,这一年的三月,袁绍袁本初不顾部分谋士的反对,决定集结十万精锐部队向许县挺进。
此刻的袁绍已经消灭了盘踞在北方的公孙瓒,公孙瓒**而死,赵云归属了刘备(详情请见下一本书)。从而拥有了冀、青、并、幽四州之地,人多势众,兵强马壮,可以和在他南方的曹操一决雌雄了。
曹操立即北上迎敌。到了同年的八月,曹操的军队北渡黄河,驻扎黎阳,九月份曹操回师许县,同时分兵驻守官渡这个地方。
此时的情况不乐观,因为曹操的军队不光少于袁绍的军队,而且粮草实在供应的很抱歉,曹操的劣势已经显现出来了,但是曹操到了十二月才到达官渡,并把自己的大本营设在官渡。
为了保住后方根据地不丢失,他派遣了东郡太守刘延驻军白马,益寿亭侯于禁驻守延津,这几个地方都是随后后撤的要塞,只要这两个地方不丢失,曹操还有翻身的机会。
曹操的军队和袁绍的军队隔河相望,摆开了决战的姿势,可是这件事情为什么发生在建安四年三月,而不是发生在建安五年,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200年呢?
其实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兵贵神速。在建安三年正月,刘备刺杀了杨奉;同年十一月,吕布被曹操灭掉了。这样,摆在面前的就只有两大势力,这两大势力一个就是袁绍的弟弟袁术,另一个就是曹操的死敌张绣。
袁术虽然失败了,但是他还有一成的实力。七个月之后,当袁术一病不起的时候,张绣也撑不住了,毕竟曹操的军势虽然不足以对付袁绍,但是对付自己是绰绰有余,贾诩也在此刻主张投降曹操,所以建安四年的十一月,张绣也投降了。
杨奉死亡,吕布授首,袁术病死,张绣投降,刘表此刻也知道曹操的实力很强,而且自己这里距离袁绍也是很远的,所以他保持中立。孙策此刻据守江东,所以暂时构不成威胁。
局势到此刻已经非常明朗,本身曹操征讨完吕布之后,就已经把土地接到了袁绍的南方疆土之上,就算袁绍再怎么没脑子也该想到曹操下一步的计划。
不过对于这场战斗,不同的历史研究者也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最官方的划分方式是下面的“四段划分法”。
第一阶段因为常常打仗,而且打得不分胜负,所以我们简单记述为四个字:交锋阶段。
在交锋阶段的时候,是袁绍先动的手。时间是在建安五年(200年)的二月,袁绍先行进兵黎阳,而且这一下就把黎阳据为己有,所以袁绍的大本营在黎阳扎下了根,而且这个时候袁绍大本营里面的顶尖人物颜良,率先头部队进攻白马,然后另一位顶尖人物文丑进兵延津,但是重点在于拿下白马。
四月,只有三千守军的刘延招架不住,向驻守在官渡的曹操发出“鸡毛信”(当时也就只有这么简陋的通讯方式,这儿又不是长城,哪能破坏环境的烧一把狼烟),曹操想要援救白马,但是荀攸却要他用声东击西的计策进军延津。
曹操哪能不明白荀攸的计策,声东击西,围魏救赵,做出包围袁绍后方的样子。袁绍上当了,他立刻派人分兵去救援延津。曹操带领人马大张旗鼓的向北挺进,在延津附近突然带领一小堆轻骑兵突袭白马,颜良仓促之间不知如何应对,关云长此刻找到了颜良所在地,手起刀落,颜良被斩于马下,白马的围堵最终解决了。
其实在三个月前发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董承衣带诏事件”,这件事情我打算在第六本书中为大家解释一下,请大家耐心等待。
可以说颜良被关羽砍死这是确有其事,因为当时的关羽正在曹操的军中,但是文丑的死不能归功于关云长。
白马之围解决之后,曹操料定袁绍不会善罢甘休,也一定会拿白马的老百姓出气,也就是屠城。
于是曹操为了保护百姓带着白马的百姓向西走去,走到延津南面的时候,曹操的军队和袁绍的大军相遇,当时曹操的军队在高坡上面,袁绍的骑兵杀了过来。
哨兵此时也不靠谱起来,一个哨兵前来报信:敌人那边来了五六百骑兵。过了一会儿,这个骑兵又开始报告:骑兵更多了,数都数不清。
曹操发令道:“都不要报告了,现在队伍解鞍放马,原地休息。”所有将领都目瞪口呆,说敌人来了那么多,从白马运回来这么多的辎重,都摊在路上,还是先运回去吧。
荀攸说道:“这么好的诱饵放在路上多好啊!运回去可惜了了。”过了一会儿,刘备和文丑率领骑兵追了上来,两位主将没有动作,但是士兵们看到丢在地上的粮草辎重,纷纷下马去抢。
曹操看到退敌的时机到来
喜欢汉末曹魏真英雄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