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在第六讲之中为大家讲述的宛城战役么?曹操虽然一开始获得了胜利,但是在随后的反偷袭战斗中,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自己的爱将典韦三人被张绣的军队杀死,这一场战斗时曹操永久消失不掉的伤痛。
张绣这一次的行动为自己带来了两场失败,第一场战斗他被曹操打到了穰城,虽然有刘表的援军,但是也挽救不了败局。这是他斩杀曹昂之后的十个月发生的事情。
虽然有人说“十年磨一剑”,也有人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是曹操只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就将自己的杀子之仇报了,不可谓不快速,而且张绣至此以后再也没回过宛城,可能是被曹操的军旗吓坏了。
是的,曹操就是这么一个英雄,只不过这个英雄没有完成自己的愿望罢了。但是真正的张绣没有那么聪明的头脑,他的计策全部出自贾诩。
贾诩这个人,表字文和,武威人,他据说是张良、陈平一类的人物,也堪称三国时代的鬼才、怪才和奇才。
虽然他的字是文和,但是他办出的事情确实是在将武将搞的祸乱,就比如李傕和郭汜将皇帝劫持,祸乱国家,其实就是他的主意。董仲颖遇刺身亡之后,李傕和郭汜也是乱作一团粥,他们打算解散队伍,抄小路各自回家搂着媳妇儿过日子去的时候,贾诩拦住了他们。
“你们弃军单行,一个小小的厅长就可以把你们捉拿归案,不如杀回长安,为太师报仇。事情成功了,你们可以‘奉国家以征天下’;事情不成,你们再走也不迟。”李傕郭汜听了贾诩的话以后觉得很有道理,当然两个武夫怎么会知道这个办法到底有没有危害,他们一心只想杀了王允(当然他们打不过吕布,更别提杀他了。),为他们的主子报仇。
但是贾诩有自知之明,李傕郭汜兵变成功之后,当然不会忘记贾诩这位大恩人,毕竟没有他的计策,自己的军队早散板了。
贾诩却说:“这是救命的计策,我又有何功劳受如此大礼呢?”李傕想要拜他为尚书仆射,贾诩又说道:“我又不出名,不能让人信服,纵使我被虚荣和功利蒙昧,但是怎奈国家和朝廷上的那一双双的眼睛在盯着我!”李傕郭汜两个人既钦佩他又害怕他。
贾诩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责,尽力利用自己的名气来保护一批大臣,就这样直到皇帝离开了长安。
皇帝离开了长安,贾诩就辞去官职,来到了张绣的军中,张绣用后辈拜前辈的礼数来拜见贾诩,我们可以简单一句话来概括张绣见贾诩的话语:“学长,你来了。”
当时张绣准备反叛曹操,原因我在第六讲的时候已经说过。张绣采纳贾诩的办法,对曹操说:“明公,我们的大军老是呆在一个地方,闲都能闲出事情,您就让我们的军队挪动一下,好么?还有,我们军队的军车太少了,载重太多,所以请您允许我们将铠甲都穿在身上,武器都拿在手中。”
曹操不加怀疑便允准了张绣的请求,紧接着就发生了上面的事情。对于这件事情曹操自己承担了责任,他说这一次战斗的失败之源,是忘了让张绣交出老婆孩子做人质,也就是后来书上记载的“失不便取其质”。
这错误虽然认得有些侥幸,但是已经有进步了。在同年的十一月,曹操南征张绣,大获全胜,这就是哀兵必胜的缘故。
建安三年三月的那场南征却让曹操差点失败,因为他面对的是刘表和张绣两方的军队,虽然自己的谋士荀攸(军师祭酒,相当于参谋长)劝谏曹操,但是曹操不听,困于穰城。刘表的军队的力量丝毫不逊于曹操,如果不是最后精兵杀出,曹操的命数也就截止到四十四岁了。
曹操撤退,张绣救命令去追击曹操,可是贾诩却说:“千万别追,追上去就会导致失败!”
张绣不听,追上去果真打了败仗。贾诩却接着说现在追上去必然胜利,张绣不解其意,贾诩说:“情况变了,你追就是,快去!”张绣立刻派兵前去,果然打了一个大胜仗。
张绣却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候贾诩说道:“将军的用兵不比曹操,曹操既然决定撤退必然有精兵保护左右,所以追上去必然会失败;曹操没有受到大的损失,此次撤退必然是后院起火。”
确实,此刻袁绍派兵想要突袭许都,曹操写给留守许都的荀彧一封信,信上说道:“别看贼寇追我,让我日行数里,但是用不了多久,当我到达安众,必然克敌制胜。”
所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袁绍没有抓住这个机会,间接地导致了自己失去了一块上好的地区。
贾诩最终的头像是在官渡决战的前夕,因为贾诩清楚袁绍和袁术两个人,兄弟之间都鬩于墙,更难保自己和主公不受屠杀。曹操有三点好处:1.奉天子以令天下,名正言顺;2.曹操人少兵寡,投降无异于雪中送炭;3.曹操不会计较个人恩怨,只会拿我们做榜样,这样才能成大事。
果然,张绣一到曹营,曹操就亲亲热热的拉着他的手,为其接风洗尘,并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封列侯。为进一步表示自己的诚意,还命令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双方结为了儿女亲家。
虽然张绣糊里糊涂的投降了,但是曹孟德和贾文和两个人心如明镜而又心照不宣。他们懂政治,懂得天下之争,贵在得人心。必须有一种名叫“海容”的气度,哪怕是矫饰,也要矫饰
喜欢汉末曹魏真英雄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