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开宝六年(973),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到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著名理学家张木式主持岳麓书院,他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原则;在学术研究方面,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从而培养出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湖湘学派多数学者也在岳麓书院学习过。一时间,大批游学的士子前来书院研习理学问难论辩,有的还“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当时的岳麓书院成为全国闻名的传习理学的基地。南宋淳熙七年(1180),张木式去世后,朱熹、真德秀等人对岳麓书院的办学和传播理学,也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教条》人微言轻正式的学规,颁于岳麓书院。
“咚嗡,咚嗡……”
幽静灵秀的岳麓山中传出一阵阵悠扬的古钟鸣击声和着黎明第一道晨曦驱走了秋夜初寒的黑暗,又迎来了湘境宁乡小镇新的一天。、
每当窗外远山之中熟悉的晨钟声响起,袁崇焕便从酣畅的沉睡中醒来,透过破陋的窗格,他遥望拂晓晨光中连绵起伏的群山,聆听着钟声,如往常一样他感受到一种安宁祥和的平静。
今年二十七岁的他因幼年历经变故早已看惯聚散离合更懂得世事无常的道理,却每次聆听这钟声都能隐约感触到内心深处某些遥不可及的渴望。
究竟渴望些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
翻身下床,袁崇焕穿好衣物出了房,望着清净如常的庭院和厨灶上摆放的豆汤煎饼,他知道母亲定是一大早便进镇里那些大户家做针线活或是洗衫之类的粗活去了。、
他提着水桶往村西头的大井跑了几个来回灌满了家里的水缸,然后习惯性地洗了把脸吃了早饭,背起书袋循着篱笆外的田间小路朝镇外的“岳麓书院”行去。
“岳麓书院”座落于雄俊而秀丽的岳麓山上,以其藏书之丰,师教卓识著称于湖南。书院依山而建占地约百余亩,其间房舍布局均依照洛书先天九宫图位而建,庭院幽深,错落有致,院内古树参天,花草齐整,更添景山琼池及各式精雅摆设,而院中奇偶有别的九塾精舍皆以四书五经中精奥词字为名,尤显出其儒雅不俗的学风。
望着天色尚早,袁崇焕绕过书院悠闲地走在一处僻静的山间小径上,转过几个山拗,穿过一片浓密的藤蔓树丛,贴近山壁又行过一条羊肠小道,不多时便来到一处山阴腹地的巨大岩石前。
攀上巨岩,袁崇焕眼前豁然开朗,晨风轻拂,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新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脚下一望无际的田野在晨曦中显得格外地宁静与安祥,远山深处峰峦层叠的岳麓诸峰巍然耸立。
袁崇焕立于巨岩之上凝望眼前令人心旷神怡的秀丽景致,神清气定地盘膝席地而坐,微微闭上双眼,静息止观意存虚无,片刻间他的神志随着绵长匀细的呼吸渐渐晋入一种清净恍惚的心境。
此时他下身贴紧岩面的部位油然而升起一股冰寒的气流,暗合着一呼一吸的节奏在体内缓缓扩散开来,而于此同时少腹至胸、足内经股内侧入胸上行至脑、膝下三分沿腿内侧入少腹过胸至喉旁生出三道炙热的气流与之合流交汇。
稍顷,冰寒与炙热逐渐中和而成一股暖流,时聚时散地凝集于腹下三分之处,头顶正中处顿感一片清凉并放射出阵阵麻酥感直至四肢八脉,周身的经脉犹如沉浸于一片暖和的温泉中一般舒适惬意之极。
舍弃身体中诸般异样变化,袁崇焕脑中无意间一念悠然而生,驱使心神外驰完全溶入至身外空山灵景的一片静寂之中,霎时间周遭的和风、流水、鸟嘶、虫鸣等任何纤细入微的变化皆一一呈现于他信马由缰浮沉往复的灵台一念之间。
每至此境,袁崇焕空旷的内心总懵懵懂懂地感觉到那远方广阔天际愈趋明亮的无尽虚空、晨光中安祥沉睡的辽沃田野以及那已历千万年仍屹立不倒的岳麓诸峰,更甚至于这片土地上任何方寸间的万事万物,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的那种足以超越一切的和谐似是蕴涵着某种天地间亘古至今永恒不变的至理。
他感觉出它的存在,但内心中惊奇的喜悦与对未知的疑惑却让他感到无所适从。
自从八岁那年与“母亲”经历那场惊天变故四处避难而来到湖南后,平素养尊处优的他终于体会到人性最丑恶的一面,也开始看到这个所谓“太平盛世”的另一面。
幼小的心里对这一切充满了厌恶与不屑,自幼饱读诗书的他开始怀疑这世间一切天理与公理背后的衡量准则,直到他依照母亲所授的“培元养气决”在一次静修疗伤中意外地舍身外观心弛物外而有所觉悟后,他完全被这个生命中玄之又玄妙不可言的发现所吸引,早已抛开一切的心中更无限地向往那喻示万物本源悉足变化的另一片天地。
灵台空明的静寂中,袁崇焕蓦然感到充盈饱和的下腹和顶轮正中处随着心神外驰竟升腾起一暖一凉的二股莫名气流,寻经探脉似的缓缓欲动,袁崇焕哪知此是内气盈足自然而然产生的现象,只
喜欢丹道凌霄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