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身份问题
六月十七日,罗耀武以战区总司令的身份,召集上百名敌后游击队指挥官,在邻近前线的兴隆县召开了一次战前大会。
让罗耀武召开这次大会的主要原因,就是中**队的备战度比美日联军慢得多。
数日前,罗耀武将部署在唐山的第四十集团军与几个新编集团军撤了下来,主动放弃了守卫唐山的想法,然后用第四十集团军加强了遵化的防御部署,第二十七集团军则撤回后方充当预备队。
这个时候,罗耀武就知道,美日联军正在为攻打京津地区做准备。
六月十四日,罗耀武收到了军事情报局提供的确切消息,已经完成重建工作的美军第二骑兵师到达沈阳,最迟将在十日之内开赴前线。虽然第十山地师的重建工作遥遥无期,但是美军正在扩充几个参战半年以上的国民警卫队师,比如第六十七步兵师、第七十三步兵师与第八十四步兵师。这些都是美军国民警卫队中的精锐部队,又获得了实战经验,整编后的战斗力不比主力师差多少。
最重要的是,美日联军正在大力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
虽然秦皇岛港还没有修复,美日联军的运输船只最多只能到达葫芦岛市,然后从山海关运入华北。因为第十五集团军在从山海关撤退的时候,撤底炸毁了几座高架铁路桥与铁路隧道,第四十集团军也炸掉平泉县境内的所有铁路桥梁与铁路隧道,使得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铁路干线全面瘫痪,美日联军至少得花三个月才能使铁路通车,所以美日联军的后勤保障主要还得依靠公路。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难倒美日联军,凭借十多万台重型卡车,美日联军每天能向前线运送数十万吨作战物资。照此度,只需要一个月,美日联军就能在前线囤积足够动一场战略进攻的弹药物资。
所有迹象都表明,美日联军肯定会在七月份再次动进攻。
当然,从美日联军的兵力部署来看,最有可能在七月中旬与下旬起进攻,在七月上旬起进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即便如此,局势仍然很不乐观。
原因很简单,不管罗耀武尽多大的努力,东北军最快也只能在七月底恢复战斗力。因为美日联军在停止地面进攻之后,并没有终止空中打击,反而因为不再支援地面作战,增强了纵深遮断打击的力度,使得中**队的后勤保障很成问题,所以按照罗耀武的估计,也许要到八月份,东北军才能再次获得作战能力。
也就是说,中**队的备战工作几乎比美日联军慢了一个月。
毫无疑问,这个差距,足以决定胜负。
即便到七月份,中国空军的战斗力将大大增强。因为狄劭康给予了罗耀武全力支持,所以仅在七月上旬,北方战场就能增添上百架j-2o战斗机与几架大型预警机,地面防空雷达的组网工作也将在六月底完成,到时候北方战场上的防空力量将大幅度提升。问题是,这不能改变双方空中力量的优劣对比,美日联军仍然拥有较为明显的空中优势,中国空军只是削弱了对方的优势,并没有取得优势。
一个月,足够美日联军杀入北京了。
要在北京城内打一场保卫战,就算打胜了,北京也会变成废墟。
受此影响,罗耀武必须想方设法的拖住美日联军的备战步伐,让美日联军无法在七月份起进攻。
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只能尽可能的动员游击队。
事实上,罗耀武能够动用的,也只有游击队了。
东北军的主力部队正在进行整编,主力集团军还得花时间适应新式装备,新编集团军则在加强日常训练。罗耀武在华北地区动员的民兵全部用在京津防御部署上,即帮助主力部队修建防御阵地。
当时,能到敌后活动的只有游击队。
不管怎么说,罗耀武在东北游击队里的威望非常高。接到消息后,各游击队不是派一把手回来,就是派二把手回来,而且都在两天内赶了回来。
只不过,这次会议并不轻松。
第一天上午,主要讨论的就是各游击区的支援保障问题。
虽然在东北军撤入关内之后,东北地区的各游击队基本上不再依靠中央提供的支持,大多自生自灭,所需的物资装备都是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这一点也体现在了游击队的基本装备上,即游击队的主要武器都是美日联军的标准口径,即便是一些中**队留下的武器,也都做了改进,以便使用美日联军的弹药。但是在某些方面,游击队仍然需要后方支援,比如大多数游击队都缺乏医疗物资,特别是用来治疗创伤的药品,而这些物资大多通过伪装成平民的民兵送往游击区。
当然,游击队最需要的,还是可靠的战术情报。
在敌后游击战中,一条及时准确的情报,比任何资源都要宝贵。甚至可以说,游击队绝大部分胜利都与及时可靠的情报有关,而所有失败的袭击行动,都在情报上出了问题,有的时候还因为错误的情报葬送了游击队员。
对于游击队提出的要求,罗耀武给出了明确答复,即中央将尽力支持游击队。
到了下午,会议才进入主题,即游击队从六月下旬开始,必须增强出动力度,扩大敌后游击战的范围与规模。
也就在这个时候,一部分游击队指挥官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即敌后游击队在国家武装力量中的地位。
游击队到底是一支什么性质的军队?
喜欢乱世英雄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