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总在曲折中前进,欧洲的文艺复兴不过是继续沿着古希腊的路前进,而华夏各国在进入火药时代后也不过是重新回到了春秋战国。//无弹窗更新快//
进步与文明是历史的必然,但在这必然之中,却是不断倒退却又重新前进。..
战国时宣太后讨论国策之时,可以用床上的姿势来比喻——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妄之上,而妾弗重也……
诗三百篇中的男女爱情可以是浪漫无邪,可以是自由自在,但到了后世却只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春秋战国时的原生态华夏文明,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有什么区别?触龙说赵太后可以直接到宫室之内,随便谈谈养生与子女;社会的精英可以周游各国,发挥个人的全部能力,一步登天;一言不合拔剑相交,人是完整的有灵魂有思想的人,君择臣臣亦择君,而非奴性的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种种思潮又有什么区别?儒、法、道、墨、兵,纵横、阴阳……每一种学说都包含着治国理念与个人道德修养,无论是个人主义、神秘主义、自由主义、原始社会主义……都可以从里面找到根源,但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些子曰变成了西式的主义,让一些国人低下头用逆向民族主义全面反思自己的祖先和历史。
停下手中鹅毛笔的时候,刘健总会想到这些,然后喟然长叹。华夏文明是早熟的文明,超前的思想与意识却不符合当时整个世界的科技与生产力,而这些文明的萌芽最终夭折。
所有已经发生的历史都是概率问题,如果二字,包含了多少在近代受到屈辱的民族的血泪?如果当初明未亡、如果当初鞑清没入关、如果明朝没有海禁……一切的如果都是因为近代和现代的血泪史让华夏子民不敢去看,如果二字,包含了太多的屈辱我无奈。
不去管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至少刘健现在看到了一个“如果”的华夏,在书院那汗牛充栋的图书中,他没有翻阅这个世界的史书,因为他不想知道过去,只把目光放到了现在和未来。
主义与子曰原本没什么区别,不管是孔子曰还是孟子曰还是墨子曰,如果西方人在这个时代获得了胜利,那么后世就是某主义,同样如果华人在这个时代获得了胜利,那么后世就是某子曰。
这就是所谓的意识形态,当有一天孝与仁代替了西方世界的圣经,让西方人感叹着华人祖先的智慧同时鄙夷地撕掉圣经,那就是华夏文明的胜利;而反之就是基督徒的圣经代替了孝悌与兼爱,让华夏的信徒们一边感慨着西方的文明却忘了自己的祖先说过比圣经更有道理的东西。
文明在于内涵而不在于形式,刘健从不认为燧发枪代替了唐刀长矛这就不是华夏了,也不认为艳丽的军服代替了明光铠就是被西夷同化,更不会认为出现了科学院就是华夏文明的消亡……
之所以会这么想,无非还是因为被西方的意识形态洗脑,潜意识里认为华夏的一切都该是落后的,科学这个词就不该出现在华夏,燧发枪与掷弹兵就是洋奴才会想到的东西,科学院就是西化的象征……
华夏华夏,不单单是后世腐儒和愚民教育下的华夏,更是奋发图强血性争心的华夏,也是百家争鸣思想繁盛的华夏。
难不成一个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华夏在17世纪还会穿着明光铠用着唐陌刀然后鄙夷地称所有的科学都是奇技淫巧嘛?难不成科学这个东西就一定要在西方出现才能证明这是华夏吗?难道主义和思想就全都是舶来品而华夏只有愚民教育嘛?
这才是真正的悲哀,一个文明被异族文明侵略后的悲哀,谈到科学与主义就会想到西方,潜意识里认为华夏就不可能在大航海时代走出一条百家争鸣文艺复兴的道路,潜意识里认为华夏就是满清的愚民政策和君君臣臣的条框……
“什么是华夏?”刘健停下笔,看着窗外潺潺的秋雨,轻轻自问,却没有人能回答他,而实际上这也正是这个如梦如幻的大时代的绚烂之处。
儒家信徒理想中的华夏就是克己复礼,以人的道德修养来建立一个帝制王朝,君皆圣君,臣皆贤臣,行必合礼,言必称古,礼仪之大,世皆华土。
法家信徒理想中的华夏就是依法治国,以法律压制人内心的险恶和阴暗,无论是帝制还是共和,法律大于一切,包括国王。
墨家信徒理想中的华夏就是人人平等,相信兼爱非攻,任人尚贤,天下归公,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每个人都以苦行僧式的生活来约束自己的**。
杨朱信徒理想中的华夏就是人本神圣,个人财产不可侵犯,我的人生我的生命我的财产由我做主,即便再简陋的茅屋也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而狭义的华夏,就是一个不屈向上的民族,一个从黄河沿岸三尺之地走到了扶桑走到了里海的民族。
作为一个穿越者,本质上讲刘健就是一个不算极端的民族主义者,眼下的一切他认为都是美好而又向上的,他想看一看这个世界,轻施推手让这个世界的华夏更加强大,至于最后是百家中的哪一家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他并不在意,只要看到华人的脚步走遍整个世界就够了——毕竟对外的征服可以压制住国内的矛盾,他要做的只是不断向前走,走到可以影响世界的舞台之后,轻轻拨正华夏该走的道路——统一与征服。<
喜欢华夏帝国征服史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