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胜信中午赶到抚顺,李胜方果然已经做好了铁锅炖大鹅,等候六师兄。李胜信见师弟这一仗干脆利落,也舒心快意。
战后救治伤员,登记俘虏及战利品等杂事,自有后勤部和政治部的人来管,两人找了向导,兴冲冲直奔大师兄所说的西露天煤矿。
这个时代当然没有什么西露天煤矿的称呼。不过这片地表煤,已经被使用了一千多年。早就名闻遐迩,当地人都知道。
早在公元前82年,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置玄菟郡,这时已经有百姓发现了煤石这种东西,用它做饭取暖,比柴草更耐烧。
进入高句丽统治时代,抚顺高尔山城逐渐昌盛起来,这个时候,煤石用的更多了。
随着隋唐强大,赶走了高句丽,抚顺这块土地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统一和繁荣的时期,煤石这种燃料更普遍被使用。
可是再繁荣,抚顺本地人口最多时候,也不过是几万人,也就是后世一个乡镇的规模。交通不便让抚顺煤石没有外销渠道,更何况辽东苦寒,人口本就稀少,这煤石开采千年,也不过是挖开不到一里方圆。
这和后世五十里方圆的规模当然没有可比性。所以李家两兄弟看着青山绿水间,这巴掌大的一片黑乎乎矿脉,就是煤石,很是失望。这哪有大师兄说的什么“煤海”的气势。
不过两人下了马,仔细看,才发现这矿脉的特殊性。只要掀开表层浮土,下面就是黑亮的煤炭。这得省多少人力物力,难怪大师兄惦记。
两人又纵马跑出几里路,挥动铁锹,一会儿工夫,就挖下几尺深,果然地下又见了黑亮的矿脉。兄弟二人顿时高兴得欢呼起来。
煤炭在明朝已经不仅是烧火做饭的燃料,而且是普遍采用的炼铁燃料,完全超过了木炭。尤其两兄弟在山西,别的没见过,遍地的小煤窑可见得多了。可是那些煤窑都需要向大山里面挖很远,或者向地下挖很深,这样全露天的煤矿还真是没见过,真震了两兄弟一把。不由得对大师兄英明神武表达了一番敬仰之情。
钢铁业的发展,没有煤炭做支持,很难大规模发展。偏偏煤炭虽然矿脉不缺,但是采挖不易。一个一个小矿洞,很难开展大规模开采。
煤炭供给不足,已经成为钢铁业发展的瓶颈。抚顺这个露天煤矿,正是雪中送炭。
全露天的煤矿,两万五千采煤大军,真是想想就让人激动。这一下李家的太平洋钢铁公司要更上一层楼了。
李家这样的公司,想不高速发展都不可能。矿山是白占的,矿工是抓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血腥的,在太平洋钢铁公司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开荒团不养吃白饭的闲人,两万五千战俘,立刻被押往煤矿,成为了光荣的煤矿工人。
李胜信修书一封,星夜送给大师兄,汇报战况。同时给陈曦写了一封信,讲了抚顺确实有一个特大的露天煤矿,并且已经抓到两万五千壮劳力,开始挖煤行动。
陈曦见信大喜。立刻安排人,勘察铺设抚顺到鞍山的铁轨。早一天把抚顺的煤炭运到鞍山,就能早一天产生效益。
这砍伐树木烧炭来冶炼,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周围哪有那么多树木可供砍伐?炼铁可以直接使用煤炭,虽然炼制精钢还需要木炭,但是对木材的需要量,完全缩小到能承受的地步。
好在从这里到辽阳,从辽阳到抚顺的路基是现成的,工程量就小了许多。而且两地不过百十里距离,路程也不算远。有了轨道车,煤炭运输成本就很低。
鞍山的铁矿没有了燃料的束缚,也应该扩大规模了。煤炭运来的多了,还可以卖给其他钢铁厂,这又是一笔利润来源。
现在各个铁厂都可以满负荷生产,仅仅是铁轨这一项需求,辽东的钢铁就再不愁销路了,辽东铁厂,都成了摇钱树。
陈曦找到李易,申请在移民中招收十万钢铁厂工人,李易答应了。只嘱咐最好以家庭为单位招工,妇女儿童可以做些辅助工作。避免为了吃口饭的工作,让许多家庭妻离子散。
后世的鞍钢,有百万产业大军。现在这个几乎纯依靠人力的时代,李易觉得,出现几十万钢铁大军,根本不算什么。
李易定下的这个基本政策,也成了其他铁厂的招工标准,李易哪知道,辽东这些铁厂开始截留移民,就地招工,既然不愁钢铁销路,谁不趁机多招收这些廉价劳动力,那不是傻子?这让鞍山这一带铁厂,迅速超过百万规模,成了超级人口聚居区。
这个新兴的城市,一方面减轻了移民压力,另一方面,开始大量消耗辽东多余的粮食蔬菜。促进了辽东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形成了良性的货币流通。
李易从辽东的大地主收税,不用收取粮食,可以直接收取金银货币。这些货币又可以采买钢铁,转化为工人的工资,进入再流通。
李易根本不是经济学家,搞不清怎样建立完善的金融流通体制。哪曾想让他误打误撞,通过辽东的钢铁业,窥见了金融流通的真谛。让他在以后的发展中,开始在农业地区,有意识的建立工业区,和农业构成一个循环产业链。这个收获,才是真正的大收获。
李易一直担心采矿工人的尘肺病问题,为此他曾咨询过年高德劭的李鋕。
当李鋕听说这病不是人人都发病,也不是一年两年就发病。即使发病了,也能继续活十年二十年的时候,有些看怪物一样
喜欢大明开荒团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