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帝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奇迹,多年之后还依然被人津津乐道。
它从一个那么弱小的开始——“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几无容身之地”,却在几年之间实现了空前的强大,跨有荆益,夺得汉中,占了天下将近三分之二。
它是历史上第一个偏安一隅,却自称是代表全国正统的国家。即使到今天,中国也还有某个地区在模仿这个做法。
它最神奇的地方在于,那是一张图纸上画出来,然后按部就班建设出来的帝国,这张图纸叫“隆中对”。
今天的学者一般都认为“隆中对”的主要内容大体是真的,因为《三国志》作者陈寿不止一次提过这个“隆中对”。这段神奇的对话也成了《三国演义》的文眼,诸葛亮也成了全书的主角,三顾之前的故事成了准备他出场的铺垫。
“伟大”的蜀汉帝国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前后达到了鼎盛,不仅实现了诸葛亮在8年前的规划蓝图,跨有荆州和益州,还一举夺下了汉中,在同曹操的决战中射掉了曹操两颗门牙,北方政权从此彻底丧失了统一中国的能力。
然而好景不长,2年之后,关羽出兵宛、洛,樊城久攻不下,又被吕蒙袭取了荆州。为了继续跨有荆、益,刘备出师讨伐吴国,兵败猇亭,病死秭归。从此蜀汉政权偏安一隅,虽然历经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多次北伐中原,最终无果而终,困死在了蜀中之地。
走麦城,白帝托孤,五丈原,这后来也都成了戏剧的经典情节,让无数才子达人叹息时也命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是我们细读蜀汉帝国的历史,尤其是那些平时注意不到的细节,就会发现,其实蜀汉帝国的最终结局,从刘备见到诸葛亮,然后“如鱼得水”的那天就已经注定好了。
“隆中对”被无数人批判,有的说跨有荆益因为地理原因不可能实现,有的说“隆中对”忽视了孙权的利益,孙吴地缘狭窄,东临大海,最应该向西扩张,荆州必然出现争夺,等等。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从刘备后来发起夷陵之战的局限就能看出来。他之所以联营百里,就是因为水路难行,陆路险塞。跨有荆、益从根本上依赖于荆州大本营的稳定,一旦荆州出现问题,从益州出兵不可能迅速挽回荆州败局。
孙刘联盟抗曹的主导者是周瑜、鲁肃,而且基本上是实现孙吴的战略需要。这点诸葛兄弟久处荆州,肯定是知道的。周瑜很早就和孙策确立过夺取荆州,然后西进益州的思路。如果不是周瑜英年早逝,孙吴很可能先于刘备夺得益州,这些都是在周瑜给孙权的霸业蓝图里面谋划过的。
赤壁之后,荆州被三家分掉。南郡、南阳被曹操分割,刘备夺得长沙四郡,孙权占有江夏。后来周瑜成功夺了南郡,控制了长江下游。周瑜生前,孙权也试过向北扩张,走淮泗、打合肥的战略,但是被张辽打得一败涂地,后来他们也就基本放弃了向北扩张。周瑜去世之后,孙权惧怕刘备壮大之后孙刘联盟破裂,主动把荆州借给了刘备,这才有了蜀汉帝国崛起的根本之地。
这两点显然不算上“隆中对”的根本缺陷。“隆中对”最根本的缺陷是它忽视了刘备最重要的政治资本:扶汉除贼,信大义于天下。
诸葛亮出现之前,三国的历史基本就是“曹刘斗”。先是曹操一打徐州为父报仇,刘备和孔融援救陶谦,后来因为吕布袭取兖州而作罢。这一次算是刘胜曹败。之后刘备收留吕布,曹、刘联合打袁术,胜利之后,曹操离间吕布、刘备,夺得徐州,除去吕布,掳走刘备到许都看管起来。这是第二次徐州会战。
再后来刘备打着灭袁术的旗号,逃出许都,灭袁之后,回师徐州,赚城斩车胄。曹刘再战徐州,刘备失败后逃窜投奔袁绍,关羽投降曹操。官渡之前,关羽反叛曹操,与刘备逃离河北,投奔刘表。等到曹操灭袁氏一族之后,南下荆州,又把刘备撵得仓皇逃窜。
刘备败得那么惨,但他一直是曹操之外,北方最重要的一支势力,根本原因就是他帮助陶谦打退曹操,赢得了徐州集团的支持,而且他熟读经典,礼贤下士,得到了士人(甚至一些士人军阀张邈、臧洪)的支持。后来刘备成功做上豫州牧,也是士大夫集团联合推举的。
刘备抗曹反复提到衣带诏,不管此事是真是假,至少在天下人心目中,刘备作为对抗篡逆之臣,扶汉讨贼的形象是不可动摇的。这也是他后来在荆州获得许多士人支持的关键。有了徐州和荆州集团的支持,刘备的政治身份也就确立无疑了,他必须不断抗曹,联合一切抗曹势力,成为抗曹的盟主。
“隆中对”作为一个霸术之谋,肯定是天衣无缝的,但作为一份成就帝业的蓝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在政治合法性上做足文章。首先,在实现步骤上,荆州和益州都在刘氏皇族后代控制之下,想要跨有荆州、益州,关键在于怎么合理地接收,避免暴力夺取。第二,在b端,如何维护住一切抗曹的势力,团结在他自己周围。第三,在c端,如何保持士人归心,自己抗曹的形象不灭。
可是就在历史按照“隆中对”的蓝图一步步发展的过程中,这三样先后出了问题,为蜀汉的最终解决埋下了一个又一个灭亡的种子。
公元211年,在夺得长沙四郡、站稳脚跟之后,刘备终于迎来了霸业的曙光。曹操打败凉州集团,马超
喜欢三国之蜀汉帝国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