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这时候其实左右为难,不仅准备不够充分,而且孙刘联盟内部矛盾重重,也还没有解决。就在这万难之际,他被庞统和法正说服,带兵来到益州。
但是接下来,他就一步臭棋接着一步臭棋,毁掉了大好前途。
他先是在葭萌关逗留不进,既不打张鲁,也不回荆州。紧接着,张松和法正“废璋迎备”的阴谋败露,张松被刘璋所杀。刘备转而回师攻打益州,在庞统战死之后,终于迎来益州的投降。
紧接着,他废掉了刘璋,把刘璋送去了公安。
这两步下来,表面上看他得到了益州,但实际上,悲剧也就开始了。
首先,孙权觉得孙刘联盟出现了重大危机,刘备势力第一次超过了自己。而且刘璋的下场也让孙权看透了刘备这个人的本质,表面是说的都是理想,背地里是在为自己夺权,而且不顾盟友死活。
第二,益州集团觉得刘备背信弃义,大部分人表面上附和,背地里拆台。这时候,张裕、谯周等一帮益州人士开始各种造谣,说大汉江山最终会属曹。法正本来不算益州重臣,但因为他迎来了刘备,为了巩固地位,开始大肆打压政治异己。
第三,为了夺取益州,他带走了几乎全部荆州和徐州集团的政治力量,还在荆州横征暴敛了一把,损伤了当地的民众基础。更可怕的是,他还留下一个脾气暴躁,对士人和战友颐指气使的关羽看守后院。
曹操灭掉张鲁,马超投奔刘备,刘备率部北上夺得汉中。在这个时候,刘备为了稳固益州集团和新归附的马超,既然宣布称汉中王,给新归附的益州集团和原来的徐州、荆州集团加官进爵。
这一步,在刘备看来依然是合理的,因为不这么做,不可能迅速稳定巴蜀,但是这一步,也彻底让他这个抗曹盟主变成了野心家。
曹操篡汉是有精密设计的,灭二袁恢复丞相制度,灭凉州集团称魏公,平汉中称魏王。每一次都有军功做基础。可是刘备这次称汉中王,是马超等人推举的,武力基础一般。更关键的是,他得不到孙权的支持,也没有利用好处在自己控制下的刘璋。这两个诸侯不支持,刘备的汉中王就算是自封的。
尤其是站在孙权的角度看,刘备称王,自己作为讨虏将军,就比刘备矮了一截,与其屈居刘备之下,不如表面上归附汉朝,实则与曹操结盟,自己好歹也不隶属于哪个王之下。(当然这中间孙权也试探了一下关羽的态度,想和关羽联姻,被关羽骂走了)
就这样,曹操和孙权暗中成了盟友。曹操面对着水淹七军不可一世的关羽就是见死不救,看着庞德、于禁惨败,就是为了拖住关羽,对孙权示好,等待他袭取荆州。孙权自然也心领神会,撤回了还在合肥的北伐大军,转而派吕蒙秘密夺了荆州。
关羽这些年积累的宿怨,让一支乘胜归来的大军,一路上人越跑越少,最后剩下几人几骑败走麦城。这里显然还有荆州土著沿路袭击。刘封不是刘备亲生,做不了太子,但是也不至于就因此投降了曹操,除了受够了关羽,加上荆州内乱,看大势已去,先求自保,还能有什么解释?
关羽死后一年,刘备这边毫无动静,好像时间静止了一样。这一年中间,曹操等不及先死了,曹丕废汉称帝。焦急无比的孙权和曹丕,在苦苦等了一年之后终于看到了一个大跌眼镜的消息:刘备也称帝了。
刘备到底怎么想的?
在刘备看来,曹氏是权臣和外戚,曹丕篡汉就是王莽第二。刘备作为刘姓氏族,他就该学刘秀称帝。可是这里有个很大的不同,甚至就是画虎类犬:
刘秀称帝的时候,汉平帝已经死了,而且刘秀是有各地诸侯联合推举的。刘备呢?除了马超算是诸侯,孙权、刘璋全都不支持他,他这一步是自编自导自演。
这显然是一步臭棋,因为刘备的社群支持他是因为他是抗曹盟主,现在汉献帝还活着,他自己称帝了,在本质上他和曹丕已经没什么两样。
称帝的决定对刘备集团来说肯定无比艰难,否则不可能在关羽死后整整一年时间毫无动作,急得孙权如坐针毡。
刘备称帝的代价,就是从此之后,北方的士人不可能再支持他,荆州士人原来只是仇恨关羽,现在对刘备也没有了感情。刘备打着讨逆(讨伐附逆曹魏的孙权)的旗号进攻孙权,联营七百多里,最后一把火烧光了,这除了是荆州土著沿路放火,还能是因为什么?
刘备这几番折腾,也彻底断送了孙权的政治前途。孙权本来是孙刘联盟的盟主,但是他中间投降了曹魏,后来又叛变曹魏和蜀汉结盟,来来往往几轮之后,北方士人也看透了孙权那副投机嘴脸,孙吴政权也注定离不开江左了。这才勉强确立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不能算是孤注一掷。因为在当时情况下,曹魏他打不过,只能打曹魏的盟友孙权。就算灭不了孙权,至少能逼着他恢复孙刘联盟。
但他万没想到自己在荆州的基础已经那么差,夷陵之战丧失了他最大一部分主力。在秭归的时候,刘备痛定思痛,和诸葛亮实际上重新确立了蜀汉未来的生存之道:不论是否可能,也要北伐,否则也是困死蜀中。如果刘禅能力不行,诸葛亮也得坚持北伐,甚至万不得已时可以取而代之。
喜欢三国之蜀汉帝国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