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果赵匡胤不相信自己的大将,干什么都要干涉他们,甚至暗地里拖后腿,那他们这些领兵的将领,以后还怎么出去打仗?
难道眼睁睁看着前面敌军数倍于己军,还要硬着头皮按照皇帝的指令去送命吗?
其实赵宋之所以后来在对外战争中一直处于弱势,辽国辽国打不赢,西夏西夏打不过,连侬智高这样的土鳖叛乱都无法应对,就是因为他们对武将的防备太过苛刻,连军队出兵打仗,都要按照皇帝发放的兵法阵图来排兵布阵,如果按照这个图来打,那输了也无所谓,但如果不按这个图打,就算赢了也照样要治罪!
在这种神经病一样的军事系统下,什么样的军队能够打赢胜仗?
石、王二人都是军中宿将,更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他们不仅对军队,对赵匡胤也是十分了解。
柴宗训一句轻飘飘的话,却像是一根银针,狠狠地扎进了他们两人的心窝里。
没错,他们知道赵匡胤心胸豁达,比较仁义,但同样也知道,赵匡胤此人疑心极重,而且生性谨慎。
说是谨慎,其实就是胆小。
当初周世宗柴荣询问朝中诸将,道“此时我们后周兵强马壮,正是厚积薄发、一统中原的最好时机,但我们现在面对两个敌人,一个是位于北方的强国契丹,另一个则是南方的各个诸侯国,大家以为我们是先难后易,先打下幽云十六州,拿到抵御北方强国的屏障之地,还是先易后难,从攻打南方各个诸侯国开始?”
柴荣问这句话之前,其实已经有了想法,那就是先拿下幽云十六州。
因为幽云十六州的位置,正好是在阴山山脉和古长城的南面,如果拿下他,就能凭借阴山山脉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等于给中原加上了一层坚固的保护罩,而彼时辽国正处于昏君耶律璟的统治之下,朝政混乱,军队战斗力低下,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可偏偏赵匡胤却畏惧辽人的铁骑,对柴荣回答:“可先易后难,等统一南方之后,再集全国之兵力,收复幽云,如此才有成功的希望。”
赵匡胤的战略眼光也不能说完全错误,但他忽略了天时地利人和是打胜仗的最主要因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如果等他打下南方,统一黄河以南,只怕辽穆宗耶律璟早已经死掉,万一辽国出了个明君,重振国势,那以南方的步兵和北方的骑兵相碰撞,步兵肯定是处在弱势的一方。
结果也没有出人意料,柴荣凭着长远的战略目光,一意孤行,决定先进攻北方幽云十六州,没想到却在攻打幽州时染病身亡。赵匡胤夺取了柴氏的皇位,然后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先南后北,统一了南方之后再进攻辽国,结果却遇上辽国数一数二的明君,景宗耶律贤,于是三伐北汉而不得,全都被耶律贤派人给救了下来,直到赵匡胤莫名其妙的暴毙,他连幽云十六州的大门都没看见,最远也就打到了山西太原……
所以柴宗训说赵匡胤此人“干大事而惜身、贪小利而亡义”,并不是胡乱诅咒,他是真的觉得赵匡胤就是这样的人。
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宋太祖”,因为篡位之后没有杀掉前朝国君,又没有使用杀戮的手段夺取属下的兵权,被人称赞为极具人格魅力,甚至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人并列。
也不知道嬴政、刘彻、李世民等人在地下得知自己竟然沦落到和这样的货色相提并论,会不会掀开棺材板出来和大家讲讲道理。
连柴宗训都知道赵匡胤的尿性,石、王二人作为他的结义兄弟,就更不可能不清楚了。
两人听到柴宗训那句话,心里立刻就咯噔一下,明白了柴宗训的意思。
说白了,柴宗训就是在警告他们,陈桥兵变这种事,赵匡胤能来一次,就难保其他的领兵大将也会有样学样,跟着来一次。
那赵匡胤登基之后,会怎样避免这种事再一次发生呢?
毫无疑问,赵匡胤肯定会采取削兵权、将军队集中在手上的方针策略。
而到了那时候,越是手中掌握着重要兵权的将领,越是会成为他忌惮的对象。
像石守信、王审琦这样在军中一呼百应、拥有大量属下拥戴的高级将领,继续掌兵,赵匡胤能放着他们平平安安的过完一辈子吗?
用脚趾头想也不可能啊!
石、王二人这时才算是明白了柴宗训的险恶用心,同时也不由得为他的口才而暗暗感到惊讶。
他们两人做梦都想不到,这些话,竟然能从一个区区六岁的孩童口中说出来。
这个小皇帝……果然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
但两人直到此时,依然没有背叛赵匡胤的打算。
因为理由很简单,投降赵匡胤,并不仅仅只是他们两个人的主意,事实上,禁军之中大多数中低级将领都有这个想法,才是让赵匡胤能够成功兵变、黄袍加身的原因。
如果没有军中大部分将领的认同,光光凭借着赵匡胤、赵普、赵匡义这几个人,就像耍猴儿一样在台上跳来跳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审琦说“这是大势所趋”,这句话并没有说错,因为军队中绝大多数的将领,为了获取从龙之功,为了升官发财,都想着改朝换代,这样自己才能迎来更加光明的前程。
这时候无论是谁,别说是石守信、王审琦,哪怕就算是小皇帝挡
喜欢覆宋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