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防万防,没想到还是掉进了坑里!
石守信、王审琦二人本以为闭口不言,柴宗训就抓不到他们的把柄,日后提起这件事,赵匡胤也必无法因此责怪他们。
但他们做梦都没想到,柴宗训却把他们的沉默翻译成了这个意思!
什么叫“对赵点检的心胸并无信心”?
就是说赵匡胤心胸狭窄,他们不敢评价呗!
这话要是传到赵匡胤耳朵里,那还了得?
实际上石、王二人都知道,赵匡胤心胸并不狭窄,相反,赵匡胤为人豪爽大气,而且宽以待人,就拿起兵这件事来说,如果换成其他的武将,哪会老老实实呆在汴梁城外,硬生生等着皇帝退位?
只怕那些人夺了兵权,立马就会率兵杀进京城,然后将皇室满门屠尽,再大摇大摆的登基称帝!
五代十国二十几个皇帝,有几个不是这样送命的?
但偏偏经过柴宗训这么一解释,他们的沉默反而变成了对赵匡胤的不满。
这不是杀人诛心吗?
两人立刻怒目而视,纷纷拿冒着火焰的目光看向柴宗训。
但柴宗训却像是对两人的怒火毫无察觉,依然笑的很天真,甚至还添油加醋地说到:
“没错,赵匡胤此人确实如此。朕本来以为此人心胸豁达,素有大志,但没想到,朕的父皇才刚刚过世,他就欺负我们孤儿寡母,举兵造反,你说造反就造反呗,偏偏此人还爱惜名声,非要搞什么黄袍加身,既想当皇帝又想立牌坊……”
“干大事而惜身,贪小利而亡义,赵匡胤此贼,难成大事矣!”
在石、王二人近乎瞠目结舌的表情中,柴宗训悠哉悠哉的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石守信、王审琦二人差点儿要疯了。
这是什么意思?
你都兵临城下,马上要做亡国之君了,还这样讽刺赵匡胤,难道你想见他,只是为了让自己死得更快一点儿而已?
或者说你对眼前的局势已经感到绝望,所以干脆破罐子破摔,骂赵匡胤一顿来出气?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次小皇帝突然出来要求跟赵匡胤见面,倒也讲得通了——毕竟他都已经心存死志了,谁还能把他咋地?
但是从小皇帝刚才的表现和身后一大串的随从来看,他又不是那个意思啊?
没看到中书令范质和中书侍郎王溥、包括宣慈太后小符氏都跟着他出宫了吗?
这些人难道也是觉得活够了,干脆跟着来送死的?
石、王二人百思不得其解,值得拿疑惑地目光不停地打量着柴宗训。
柴宗训这时才像是总算察觉到了他们的异常。
“怎么,两位将军有什么疑惑吗?”他竟然还是不慌,依然风轻云淡的朝两人问到。
石守信迟疑了一下,吞吞吐吐地问到:“陛下,宫中二十万禁军,都已握在我大哥手中,改朝换代之事,已经无可更改,陛下何不为日后计?”
他还算是好心,告诉柴宗训退位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希望他能考虑到激怒赵匡胤的后果,千万不要为了逞一时之快,而使得以后的日子变得难过,甚至有可能被赵匡胤直接干掉。
但柴宗训却像是没听懂他的话似的,得意地一笑道:“我知道已经无人能阻止赵匡胤登基,我刚才说的那些话,也不止是为了泄愤……”
说到这里,他刻意顿了一下,然后拿眼睛死死的盯着石王二人:
“其实我是在为二位将军担心!”
“什么?”石、王二人听到这话,顿时又是双双一阵轻颤。
柴宗训的表情,不像是在那他们俩开心,但两人又实在想不明白,自己有什么好担心的?
现在的情况,小皇帝最应该担心的,难道不是自己吗?
他就不怕赵匡胤不守承诺,拿了皇位之后立马将他们母子两杀掉?毕竟历朝历代夺取皇位之后,都不会留下前朝的遗孽,这是一种惯例,也是为了维护统治的稳固。
但小皇帝偏偏一点儿都不担心自己,还反过来替他们两人担心。
有什么好担心的?
两人困惑的眼神,出卖了他们的心思,柴宗训当然一眼就能看透。
他接着笑到:“看来二位还不明白自己的处境。这么说吧,我刚才已经分析过了赵匡胤此人的性格,二位以为,赵匡胤当上皇帝以后,可会如我父皇一般,允许大将掌兵在外,再来一次陈桥兵变?”
他的话音刚落,石、王二人的脸色已经瞬间大变!
没错,柴宗训就是拿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件还未发生的事,来警告石、王二人。
事实上,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确实有它的客观原因,那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纲常紊乱,君权不彰,各个割据势力,只要手中有兵,都敢随时早饭,甚至杀掉皇帝自己篡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匡胤集中军权,保障中央统治的稳固和安定,这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对于那些在外领兵的大将来说,赵匡胤的这种做法,无疑就让他们很受伤了。
首先是信任的问题,我们都信任你,当你是大哥,才推举你做了皇帝,大家一起将你捧上皇位,但你刚一登基就立马翻脸,反过来要收我们的兵权,怕我们再次反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就这么薄弱吗?
其次来说,对于领兵在外的大将而言,“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是基本的尝试,因为出兵打仗随时都有可能面对未知的风险,如果一味遵从君令,等到千里之外的皇帝来
喜欢覆宋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