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人讲的:“啥都没看到!”一味地要求佛祖保佑,我去恨人去嫉妒人家,反正你就是要保佑我,我念你,你没条件就是要保佑我,这怎么能相应呢?
我们跟佛的频率不相应,怎么念就是没办法感应,一个是那么大慈大悲的佛陀,而我们是这样执著,自私自利,就是只有为自己好。
所以修行一定要听经闻法,用般若的智慧打破那个执著,不要伤害一切众生,而且要大慈大悲的怜悯众生。众生不是要让你恨的,众生是要让你同情的,众生是要让你怜悯的,众生是要让你救度的。
现在很多人说佛道双修,佛家道家一样,没有高低之分,不要有门派之见。本文专门探讨佛道两家的具体实修之异同,及取舍问题。
佛道两家在具体实修上有很大的“重合性”,“证悟空性”是两家重合的,其核心修法,以及其最高成就,是一致的,修佛也有可能成道,佛就是道,道就是佛,指的都是同一个杳然难知的本体。
这也是为什么历代祖师有的讲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原因。但是落实到具体修炼细节,特别是对万物的理解,两者就是有差异的,甚至于很多地方呈现出完全相悖的趋势,比如典型的佛家认为一切皆空,缘起性空。
道家则认为本体实有,有物昆成,佛家向死,求空求解脱,甚至走向形神分离,行出离法,仙道则贵生,长生久视,性命合一,营魄抱一。这是两家的基本现状。
先是为什么佛道两家会有很大的重合性,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其“客观现实”都是在效法道的无为,注意是客观现实,跟人的定义是没有关系的,比如说你证空性,跟清静、寡欲这些在具体本质,有很大一部分是一样的。
以庄子来看,他认为道是极虚的,“唯道集虚”,以及超越性,不可知论等,以及道本身是完全无为的,不会去主动干涉世间万物的,而同时这个道的规律,又是遍及世间一切,既然这个规律遍及万物,也就包括人,那么你这个人,要是采取和道相悖的做法,就是“不对”的,所以我也就去效法这个道,所以他关于修炼的认识之一就是从致虚下功夫,以及混沌思想,闲居无为,清净,虚无游世等。
他在《庄子?天地》中举例只有象罔可以找到玄冥之珠,就是这个意思。在《庄子?知北游》说:“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在“证空性”,就是一种最上乘的无为法,以无法为有法。也就是有的人说的修行就是行住坐卧的说法。包括入定
,看起来也是很像“证空性”。
实际上四禅八定是所有得道者都必须要走的路,无论是哪个门派,跟门派名称无关,修道是客观事实。因为你不得先天一炁是不可能真正转换色身,真正得究竟的。
但是为什么其对万物的理解,又会在很多地方不同,甚至呈现完全相悖的趋势?这要从佛家的起源说起,在古印度就有关于梵我关系的论述,明确提出本体实有思想,但是当时原始佛家为了反对婆罗门教,提出与之相对的空无思想,诸行无常,诸法皆漏,五蕴皆空等。
也就是说,很可能只是单纯的为了反对婆罗门教,就是以此作为一个思想武器,因为上古印度婆罗门教,实际上道德经包括基督都是明确提出本体实有,道是不能被做出任何定义的,既不能定义为实体,也不能定义为规则规律,任何定义都是失真的。
只知道是确实有且只有一个“实有”,但是这个“实有”是什么,我们都“不得而知”,说它是规则规律,只有缘聚缘散,这是必然失真的,这是求道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然后实际上佛家始祖释迦摩尼本身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在他千年后以后才有他的弟子记录他的一些言论,再后续的一些印度修行人在某些因缘之下证到了空性,发现“我所修的产生的功效很符合空性”,于是进而发展原始佛教的空无思想,逐步建立一个以缘起性空为基点的学派。
因为有了这个以空性为核心的基点,加上后续实证很“符合”空性,那么他们的进一步的发展、走向就是以追求空性、实证空性为向导,其思想体系也全部围绕空性为展开,当在情理之中,这也是现在的佛家的基本特点。
最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它的方向不像道家往回走的思路,而是多数一味求空求静求解脱,根本修行导向反而是追求死亡了,堕弃肉身,视之为臭皮囊,并且把人的身心合体和外界分裂开来。
忽视客观环境对人身心的客观作用。很容易将身心分开看,以及孤阴寡阳等,心经、金刚经所说空,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自含阴阳的概念,是一个超越性的概念,但是这只能是证到这个东西的人才能真正明白,这些东西一放出去,凡夫看了就只看到了一个阴性概念的空,空无,也就是执空,顽空,以及进而发展成消极无为,软弱无能等。
只有在真正证悟到空性之后,才能认识到佛家的核心,并且不被其余糟粕思想干扰,但即使进入禅定,采到先天一炁,仍然不能将禅定绝对化,脱离客观环境对修行的作用。
阴阳、养生、风水等这些都是对身心都是有影响的,在你得道之前,是不能完全无视这些的。你不妨尝试一下,晚
喜欢磨刀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