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梦的解析与应用4
催眠的成功与否完全在于预期的作用吗?
预期作用是指预先定下一个观念、希望和意识,使其后来一一实现。
如预期受术者必定能陷入催眠状态,受催眠治疗疾病,疾病必定会痊愈,果然收到预期作用的结果。
“预期作用说”是由德国学者麦尔首先倡导的,他认为催眠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某种预期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这样一个小实验。
他先在小学生中进行了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出这批孩子之间的能力差别。
随后,所有学生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然后对老师说,这部分学生是可塑之材,几个月后他们的成绩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到了期末,他们再一次对全体小学生进行了测验,发现那些被随机抽取出来,贴上了“可塑之材”标签的孩子,果真成绩有了大幅的提高。
这一发现后来以一个欧洲的传说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一个美丽的王子,有一天爱上了一尊美丽姑娘的雕像,从此以后他常常深情地注视着这尊雕像,忘记了时间和其他事情。
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终于有一天,雕像复活了,姑娘走下了基座,投入了王子的怀抱。
为什么会出现皮格马利翁效应呢?
心理学家发现,预期可以通过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形成自我激励或他人激励,对激发与调动潜在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小学生们被研究者贴上标签后,老师们就会对他们形成比较高的期望,例如,当众表扬、夸奖。
在他们犯错误或者成绩不理想的时候,由于认定他们很有潜力,所以不理想的成绩都被看成是暂时的,而不会归因于这些孩子天生愚钝,这样又会对他们的失误比较宽容,从而始终对他们抱有信心。
教师在不知不觉中会对他们做出鼓励、帮助的举动。
如果一个社会中多数成员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必然会心态积极,并将自己的心智力量指向工作,就可以不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最终实现自己预期的目标。
预期作用说认为,催眠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催眠师与被催眠者的预期作用。
如果催眠师有信心并抱着必能成功的心态去给他人催眠,结果会很容易成功;如果被催眠者心中有能被催眠的信念,结果他也很容易进入催眠状态,如果催眠师或被催眠者没有信心成功,那么,成功的可靠性就不大。
预期作用说的理论极为浅显易懂,因此,许多催眠学者都十分赞许,尤其是该学说若被催眠师与被催眠者所共同接受时,将大大有利于催眠的圆满完成,可见该学说对催眠的实际应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然,该学说对催眠机制的解释并不是很令人满意的,甚至还有些牵强附会。
通过催眠与梦者对话
根据理学家与科学家对人类意识的研究,人脑有88以上的部分是属于潜意识主导的区域,即我们每天大部分的思想与活动都是受潜意识的支配而不自知。
然而,日常生活里,我们很难和潜意识沟通,潜意识有时会以梦、脱口而出的话语以及生理反应等形式主动与我们对话。
催眠并不是要剥夺人心理活动的能力,虽然有意识活动的水平降低,但人的潜意识活动水平反而更加活跃,这时有的受术者会有迷迷糊糊意识不清的感觉,好像只能听到催眠师的声音;而有的受术者觉得自己很清醒,什么都听得见,甚至认为自己完全没有被催眠,这些感觉在催眠状态下都可能会出现。
每个人的潜意识有一个坚守不移的任务,就是保护这个人。
实际上,即便在催眠状态中,人的潜意识也会像一个忠诚的卫士一样保护自己。
催眠能够与潜意识更好地沟通,但不能驱使一个人做他的潜意识不认同的事情,所以不用担心会被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秘密。
一位28岁的女硕士是个容易接受负面暗示影响的女生,她经常做晦涩的梦,让她一直心神不宁,感觉人生渺茫、毫无希望之时,她接受了催眠治疗。
催眠师首先打破她自以为是的主观,突破她的心理防线,让她意识到催眠师是值得信任且能够帮助她的。
在催眠中,通过搭乘电梯深入法,引导她进入发生问题的当下,她讲出了潜意识中一直压抑的故事。
有一次她和母亲去普济寺还愿,出来时被一个声称来自佛教圣地九华山的中年妇女拉住,中年妇女告诉她,她会在35岁左右离婚,如果不离婚,她或她丈夫就会有一人死亡,若想化解,需立刻去九华山捐香火钱,祈求地藏王菩萨的保佑,免去灾祸。
回家后,只要一想起这个妇女的话,她就会信以为真,直到痛哭流涕,而且已经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
原来,她一直有chù_nǚ情结,虽然与以前交往的男友有性生活,却始终不真正xìng_jiāo,保持着chù_nǚ身,致使以前的男友最终离她而去。
目前不能找到如意男友的忧虑与困惑,和对美好婚后生活的憧憬,以及被悲惨的暗示所困扰,所有问题都凝结在一起,造成了她的悲观和信心丧失。
在催眠治疗中,催眠师首先引导她作为一个旁观者,观看她母女二人所发生的一切,并给出恰当的评论,结果她说:“那母女二人很傻,为什么听信路人的骗说,明摆
喜欢周公解梦1000问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