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除夕日。清晨,各处城楼的五更鼓响过后,沉睡的京城苏醒了过来,城内各处街道纷纷出现了行人,除了底层小民为了生计而忙忙碌碌,各个大小的茶馆,酒楼又是人员爆满。虽说这些年年景不好,京师流民云集,但并不影响皇城那些富裕阶层那不变的奢华生活节奏。
紫禁城东暖阁里,在地龙炭火的缓慢又持续的加温下,整个阁里温暖如春,但是在内几个当值的太监和宫女却是如处冰天雪地,浑身冰凉,脸色煞白,低头垂目,大气不敢吭一声。
无他,虽然今天是过年,但是勤政的皇爷每日就没有休憩的时候,而且此时皇爷的脸色格外难看。只见一个红木屏风前面,摆着一张御案,上面堆满了奏章。御案前,就坐着当今的崇祯皇帝。
“砰”一声,年青的崇祯皇帝猛然把手里的茶杯砸了粉碎,怒气冲冲地站了起来,吓得那几个当值太监宫女纷纷跪地,把脑袋贴在地上,一动不敢动。
“赈灾,赈灾,又是要求赈灾!”
崇祯看了看案上堆积如小山般的各地奏折,心烦意乱,这些奏折他每天必须看,而又实在不愿看,不敢看,恨不得一脚踹翻了案桌。因为每天各地报告上来全是坏消息,一开口不是要钱要粮的奏折,就是饥民造反,官军兵变的事情,那心情如何好的起来?他起身来回走动,只是面色铁青。
也难怪崇祯烦恼,自他登基以来,大明各地就没有过什么好消息。不是旱灾,就是水灾,各地的灾祸似乎是没断过地样子。这天灾还杂着人、祸,不说各地流民造反,就是关外鞑子也屡屡入关趁火打劫。就拿今年来说,整个大明北方又是大规模的旱灾,秋后普遍欠收,期间鞑子十万大军入关,掳掠千里,生灵涂炭,造成流民无数。
尤其让他恐惧地是,除了年年必定闹灾的河南和陕西,今年居然连被视为国家粮仓的湖广都发生饥荒。地方奏折上描绘的饿殍遍地,流民失所,这是个让人绝望的坏消息。
对于湖广的饥荒,朝中大臣上书曰:“一岁皆空,千里如扫。民穷盗起,势所必至。今日以抢夺告,将来必以强劫闻矣!湖广之间无奈乱乎?”
都说屋漏偏逢连夜雨,破船还遇顶头风!崇祯继位之后,天启朝还能维持的国家财政很快就破产,收支严重不平衡,户部焦头烂额,面对建州女真的咄咄逼人,接踵而来的流寇、大灾荒,从来不得一刻安定。崇祯手头上一点内帑,也不知道多少人打主意,得不断的拨出去应付紧急情况下的军事开销,以防止大局崩溃。
面对如此恶劣情况,朝中衮衮诸公个个痴呆如鸭,要说有什么针对性,解救危局的良策是一项没有的,除了叫苦就是伸手要钱要饷,更多的是卖直哗众取宠,博得清名。
汉家历来的传统就是,如果天下出现什么水灾、旱灾、地震之类地灾祸,不是朝中有奸邪蒙蔽圣听,就是皇帝德政失修,于是很有些科道言官和朝中大臣借此做文章。
自然,朝中诸公谁人肯承认是自己的错?每次朝廷收到重大“乌鸦”的消息,这些国之柱石就犹如捅了马蜂窝一般纷纷挽起袖子,气运丹田,接下来就是口沫横飞,一波上书潮就开始了。按照后世的话来形容,就是愤怒满值,火力全开!其中我攻击你,你攻击他,有的家伙为了博取清名,胆大包天的居然攻击到皇帝身上,总之就没有一个大臣肯出来负责的!···,一番推诿、扯皮、泼脏水后,闹剧到最后,这些朝中大臣有志一同,最大的黑锅无疑是皇帝背了。
崇祯年少登基,青年治国,一向勤勉有加,力图中兴。对于这样一个有着大抱负,有着天子最尊崇身份的他来说,下罪己诏简直把他自己往年呕心沥血、宵衣旰食的勤政完全否认,一向刚强的崇祯帝面临天下崩坏的局面,最终在去年走出了令他的自尊十分难堪的一步,即第一次向全天下颁布“罪己诏”,向天下臣民首次承认朝廷的政策失误及天下局势的险恶。
饶是如此,老天照旧还是不赏脸,整个大明的国势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这让他情何以堪?论起内政军事,朝中诸公个个尸位素餐,论起要官要禄,个个争先恐后。越是如此,就越是整个大明国朝沉重的担子全压到了他一个人的肩头上。
面对各地纷纷上报要钱要饷的奏章,崇祯皇帝焦头烂额不是没有原因的,最大的原因是国库枯竭,哪还有钱粮赈济灾民,下拨军饷?
在阁里踱着步子走的崇祯轻轻叹了一口气,未老先衰的脸上满是疲倦之意。这么多年下来,他可谓是彻底认清了大明文臣的嘴脸了。不说其他,就说灾荒,只要一发生灾害,各地官员只会伸手要钱,要不就是跳脚骂人。要钱,要粮,哼,崇祯如今也是知之甚深,不说这钱粮是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处筹集,有时候就算有可怜的一点钱粮下拨,那多半也是进了各级官员的私人腰包。
崇祯如今最后悔的就是年少登基时受了东林党人的吹捧和欺骗,如今悔之晚矣!原因无他,东林党人代表了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反对朝廷向工商业者收税,并借着崇祯帝清除魏忠贤势力的时机,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负,说是“不与民争利”,这个“民”自然是被这些士大夫阶级代表了,如此便使得明末的财政收入来源更加单一,朝廷的税收来源只能依赖于普
喜欢汉家日月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