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地依然是那么宁静,但是宁静的背后,却是危机四伏。
卫国贵族公叔氏准备发动叛乱,而叛乱的地点就选在了蒲地。他准备先攻占蒲地,以蒲地为依托直取卫国首都濮阳。然而,他想的太简单了,确切的说他是太小看了自己的国君,不想远在濮阳的卫灵公早已得到消息,在蒲地四周设伏,准备把叛军困死在这小城里,就等他举事了。
公叔氏是个中年男子,一脸的络腮胡子一点也掩盖不住他那闪烁着凶光的眼神,只是,这眼神中却少了些许稳重。或许是因为这次叛变他自己心里也没底吧,所以在蒲地周围秘密集结队伍的时候他的表情总是阴晴不定的。
叛军在公叔氏的带领下,很快就清理掉了蒲地的少量守军,公叔氏在小城中的一片空地上给自己的战士训话。说的当然就是诸如“打进濮阳你们都是开过功臣,我会重重有赏”之类的话。
话刚说了没几句,就见一个士兵从南面跑来,气喘吁吁的喊道“报主公,不好了,城南门失火了!”公孙叔明显有些惊慌,喊道“不好了,咱们上当了,兄弟们,跟我从北门冲出去。”可是,当他带兵冲出南门口时,一阵箭雨从天而落,公孙叔还未及反映,已然死于乱箭之中。直到他被万箭穿心的那一刻,他的眼神中还是带着些许不甘,也许这个下场早在他决定起事的时候他就想到了,但是他还是作出了这个决定。
春秋时期,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霸主地位的奠定,固然要依靠强大的实力。
自从周天子暗弱,诸侯间纷争不断,彼此互相吞并,很多强者就意识到了一点,那就是胜者为王的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道义可言,不管是国君分封,还是起兵叛乱,只要胜利了,那就是王侯,一旦失败了,及时是天子也要受尽凌辱。所以在选择叛乱时,他没有犹豫,只是对失败的结果有些不甘而已。他没想到自己会被出卖,更没想到卫灵公做事如此缜密,以至于他刚刚起兵还未站稳根基,就落得了被剿灭的下场。
原本就是叛军,现在又没了统帅,他们连忙退会城去,关上城门,以抵御敌军。也许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叛军统帅都死了,他们还那么拼死抵抗。不要忘记这是个什么时代,叛军们虽然算不上什么严密的组织,但他们都知道一旦失败,会是个什么结果。最轻也是个“坑”(就是活埋),而且还会连累家人。反正都是一死,不如抵抗到底。
而外面的卫国军队,也没有盲目的展开进攻。他们知道蒲地小城存粮不多,只要困上几日,小城就不攻自破了。这样也可以尽量保存自身实力。期间卫军也曾派人喊话,说城里的叛军如果愿意缴械投降,灵公仁慈,可以赐他们不死,让他们回家种地。课时,这样的喊话又有谁会信呢?叛军们虽不算聪明,但他们也都知道,在权利和生死面前,信誉和仁义练个屁都不如,自他们跟随公叔氏反叛那一刻起,他们就没打算能再过老百姓的日子,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他们选择了跟随主公一拼。就这样,一场围困开始了。
蒲地本是偏僻小城,原来驻守的士兵只有数十人,负责平时的巡逻而已,存粮自然不多。可这次叛军有一千多人。四天过去,叛军的粮草已然殆尽。试想,五十人能够吃上一个月的粮食,放到一千人那里,只需要一天多就吃完了,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由于首领死去,此时的叛军由公叔氏的的侄子带领,这也正常,原本公叔氏就是卫国贵族,这些叛军士兵或是他的仆人,或是他雇佣的士兵,虽然他死了,士兵们还是会听他侄子的话的。俗话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小城被围,城中的百姓又怎么可能逃脱这一劫难呢。这种危机时刻谁还惯的上道义,他直接下令士兵去小城的农家抢粮。
知道城里在打仗,小城的百姓早就门窗紧锁,闭门不出了。一般农户家里都是还有些存粮的,李懿家虽然由于父亲参军没有回来,所以没有种地,但是他家的地还是交给邻局嫂嫂家种的,粮食分给他家一半,不过这也足够吃食了。
虽说门窗紧闭,课时这农家柴门,又怎么能阻挡的住叛军凶狠的刀剑呢?叛军分成了很多小组,两人一组逐家抢粮。自然也免不了李懿家里。
听到外面的嘈杂声,李懿的妈妈把李懿放到了里屋里,自己和老爷子守在了门口。之间两个身穿蓝衫手拿长矛的士兵走到了李毅家院门口。院子很简陋,墙是用柴堆拼成的,留了一个口,没有门。
很明显,叛军是来抢粮的。李懿的爷爷回屋翻出粮袋,又找了一个空袋子,倒了小半袋进去,李懿家过的也比较简朴,吃的粮食是玉米面掺高粱面,看颜色可能还掺了些白薯面。李懿的爷爷倒了小半袋后,想了想,又倒了些进去,他是想主动把粮食交给外面的士兵,同时给自己也留一些,免得粮食全被抢走自己没得吃,又怕给的少了人家不愿意。
李懿的爷爷拿着半袋粮食走到士兵面前说:“军爷您行行好,我们家就剩这么点粮食了,全给您,您就放过我们吧”。他却没有注意到,带头的那个叛军士兵的脸上露出了贪婪的笑容。
带头士兵给旁边那个士兵递了个眼色,那个士兵拿起长枪就往李懿家屋里
喜欢江湖初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