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毅不断思索着,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倭国,一直战乱下去就会有武士失业流浪,成为海盗的来源,闹得海疆不靖,虽然眼下的大明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也犯不上浪费太多的精力。
如果让倭国统一,出现一个丰臣秀吉一般的人物,入寇朝鲜,少不得大明朝就要陷入一场战乱之中,还是那句话,不怕打仗,但是打这个仗不值得。
假如扶持一个德川家康一般的人物呢闭关锁国,大明又拿不到贸易的利益。
思前想后,对大明最有利的应该是一个松散的统一的倭国,最好能接受儒家教化,从此之后,变得软弱无能,形不成威胁,同时又开放国门,大明可以予取予求。
现在看起来,扶持织田信长,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他能把倭国捏合到一起,至于织田信长会不会提前变成丰臣秀吉,掀起一场入侵朝鲜的战争
唐毅并不担心,从各种回报的消息来看,织田信长的革新精神远比其他大名要强烈无数倍,而且手段激进,有砸碎一切的勇气。
一手握着隆庆新政,唐毅非常清楚,变法改革有多难,分寸火候非常拿捏,织田信长越走下去,就越是孤单,甚至到最后都难免众叛亲离的可怜下场。
再说了,就算他真的能掌控变法的节奏,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大明朝,还不能把他捏死在萌芽之中啊
唐毅终于拿定了主意,他立刻写了一封密信,让人用最快的速度送到倭国,交给毛海峰。
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唐毅没有随便说什么要如何如何,更多的是把他的要求写下来,至于具体该怎么操作,还是交给身在倭国的那些人吧。
尤其是平安,臭小子真不愧是老子的种儿
唐毅推开纱窗,仰望着天空的一轮明月,点点星光,志得意满,老怀大慰,唐家后继有人了。
身为帝国的首辅,唐毅依旧非常忙碌,在一举干掉了三个内廷大珰之后,隆庆将派往南京的大太监李芳调回了京城,成为掌印太监。
原本呼声最高的冯保只能屈居首席秉笔,提督东厂。
这个结果让冯保无可奈何,眼下内廷彻底消停了,权威削弱到了极限,哪怕嘉靖的时候,也没有这么惨。
哪怕成为掌印,都做不了什么,更遑论一个秉笔太监
要知道当初隆庆已经松口了,可为何又调回了李芳
冯公公百思不解,好在他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摔倒了不可怕,要知道再哪里摔倒了。
终于通过李贵妃,他总算打听出来,隆庆在寒食节的时候,和李贵妃透露,宫里的日子要好过了,北洋公司运转起来,宫中的银子就多了。李芳经营过江南织造局,忠心耿耿,为人正派,又懂财务,让他盯着点,皇帝也好放心。
“呸,傻瓜,笨蛋,二百五不是你放心,是唐毅能更放心都说聪明莫过帝王家,咱家怎么就摊上了一个笨蛋皇帝啊”
江南织造局、北洋公司、李芳这几个词联系到一起,冯保哪里还不明白,都是唐毅在背后捣鬼,这家伙果断出手,阴了滕祥三个,回手不动声色,把自己给暗算了。
李芳那家伙就是个吃鼻涕拉脓的怂货
跑了江南一趟,早就被唐毅给买通了,从此之后,司礼监就成了摆设,内廷外廷,都落在了唐毅手里。
冯保的猜测还真没错,彻底摆脱了内廷的掣肘,唐毅推动变法的速度大大加快。
首先一条,还是清丈田亩,依旧由张居正挂帅,唐毅给他配属了两个助手,一个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林润,一个是吏部左侍郎陆光祖。
原本张居正只负责清查士绅的部分,这一次唐毅将宗藩也交给了他,经过了三个藩王被驱逐,这些宗室也没有多少脾气,加上原本的赎买,他们也只能选择认命。
张居正一手握着监察,一手握着人事,谁敢不听话,直接一本放到。
另外唐毅开始推行分税,田赋收上来,有三成要留给地方,随着清丈的进度,完成的越多,留给地方的就越多,最终会有七成田赋留在地方,只有三成解付户部太仓。
一面是朝廷鞭策,一面是经济利益,地方官吏从来没有这么卖力气过,从上到下,都动了起来,清丈田亩的进度飞快。
看着报上来的数字,内阁都有点吃不消,赵贞吉不得不下令葛守礼,派遣更多的监察御史,到十三省仔细清查,生怕有官吏营私舞弊,虚报清查结果。
不过不管怎么说,大明朝立国一百多年,一直没法撼动的土地问题在唐毅的手上,经过了几年的时光,总算初步胜利结束。
预计到隆庆六年,全国纳粮的田亩将达到一千三百万顷,如果再加上河套,辽东的田亩,大明的田产将是立国时候的一倍。
其实以唐毅的估算,这个还远远没有到极限,不过再清查下去,增加的也只是一些山地,一些偏远的荒地,多征的那一点粮食,还不一定够开销呢
水至清则无鱼,到了这个地步,也该缓一缓了。
比起清丈田亩,进展更快的则是军制改革,九边积弊丛生,以往碍于边防压力,谁也动不了。
自从俺答被诛之后,哪怕是九边的将门也没法阻止军制改革了。
原本设想彻底废掉军户,采用募兵代替世兵,一举甩掉包袱。后来经过唐汝楫的考察,给推翻了,有两大理由,第一,只依靠募兵,军费开支会暴涨,就按照十万人计算,每年要开支三百万军费,还是在不打仗
喜欢我要做首辅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