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王的改革进行到了攻坚阶段,所有的势力大多已经归于夏朝正规朝廷所有,但是夏朝的前几代帝王败坏的江山十分的厉害,导致夏朝的主题机器已经运转不动,夏朝已经积重难返,国家虽有圣皇,良臣也有的是,但是终归犯的错误太多了,导致了皋帝也没有办法将它们完全置于改革的洪流中,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皋王实行了众大臣的谏议制度,这项制度就像封建时期的进谏制度一个样。皋王说了一个治国方案,大臣商量后说,不行,你这样说太伤人民自尊了,人民要走了。如果在那些法律已经建设得很完备的国家,比如汉朝、隋唐,那那些大臣恐怕就不敢造次了。
这个时候的夏朝无所谓中兴还是什么了,因为夏朝已经变成了国王的实验田,也就是说他们将夏朝改革变成了延长国祚的一个工具,这是一个很扯淡的方式。
夏朝的皋王并没有切实地保护自己治下良民的利益,反而将最后几年的国库充实了一下,这一点必然会使他承受千古的骂名,也就使王朝的几百年的国祚不增反减了,这个皋王是为子孙谋求点利益结果反而害了自己的子孙,这就是不尊重人民生命的例子。生命是可贵的,决不允许他人去任意夺去、损害和侮辱的,如果别人想侮辱,那么就让侮辱的人接受天谴,那时伤害的人就会后悔,因为他们做了亏心事。
皋王做得非常错误的一件事就是他没有将奴隶当成人来看,奴隶也是人,他们逼急了也会反抗。你就比如说我们后面要讲的商朝,商朝为什么覆灭,那就是因为把奴隶彼逼急了,导致了自己也受到了应有的惩,在那个时期人民都普遍讲求能够吃饱饭罚。
皋王的子孙后代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比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在第三代的时候,夏朝就开始出现问题了。
皋王的政权建立在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那时的人们普遍希望能够吃饱饭,有自己的家庭就够了。君王之事,莫过于带领农民进行第二次的革命------改革。
皋王这一次改革将夏朝的最后一丝希望彻底斩断。我们不得不说夏朝的国王都是一些不成器的家伙,有改革到一半,中途荒淫无道的,有喜欢音乐的天才,有喜欢吹箫的,更有甚者,有喜欢田园风光的。
皋王病逝后,儿子发王不喜欢为君主,倒喜欢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志趣。群臣极力劝其即位,他也只好说明自己只在位十年的决心,他明白居于高位者,是十分危险的道理。
发王这十年说是在尊贵中度过的,其实他比任何一个人都难熬,从称王的第一天起,他就没有享受过一天的太平日子。那时的夏朝政治,就连老天也看不下去了,不是的发个小灾小难的。
发王在位的时候主张无为而治,能不给人民添麻烦的就尽量不添,这种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忘了自己也是一国之君的事情了,这就难办了。
亲力亲为,这固然很好,但是他忽视了人民的力量,因为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就因为这点他就成了夏朝的记载中的庸君,庸君说得对,但也不对。因为庸君其实也有他自己与平常人不同的一面,比如说现在,我就要解开这奇葩类的人的谜团。
如果你所在的国家受到了别国的侵略,你进行了初步的抵抗,但最终以惨败告终,你不但没有进行改革,还继续用老法子压榨人民,这就是庸君。但发王确实不是庸君,他只不过是太勤奋了、太勤劳了而已,他也做过一些改革,而这些改革怎么想也有些矛盾。
发王的制度,从一定的时间段上还是有一定的历史推动力的,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历史责任感。一开始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可以这么棒,竟能将夏朝的国祚又挽回了几十年。
发王死后,他的儿子就是姒履癸,如果大家都不懂这个人,他的另一个名字就很出名了----桀。
夏朝的国家制度在夏桀时期已经不那么清明了,可以说夏桀是将他父亲的制度完全打破了,可是他没有建立一个新的有力量的制度,夏朝要灭亡了。
夏桀要征讨一个叫有施国的地方,但是有仍国的国王没读过三十六计,却深知其妙法,他献了一个名叫妺喜的女子,而这时候正值商汤兴起之时,此时的局势对于夏国不利。
夏桀得了妺喜就从有仍国撤兵,他觉得这个国家他们已经成不了气候了,但是他没有想到妺喜使他完全失控,他的臣子要造他的反了。
夏桀听说商地的汤伯(方伯)在伊尹的辅佐下很有作为,便将攻击对象对准了这个将兴之国,他的估计是没错的,但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了,他准备反击的时候已经到了桀王五十三年,此时他的皇帝梦还有半个月,半个月后他将一无所有。
半个月很快到了。当商汤进入了阳城后,夏桀被流放了,二十年后,夏桀死了,妺喜也去世了,商汤讲夏桀的尸体以方伯之礼葬之,这个王侯终于得到了自己应有的下场。
下面我们就要引出一个问题:夏朝到底亡于谁手?
我曾经听到一种说法,是这么说的:“女子乃红颜祸水,夏桀因妺喜而亡夏容商,商纣因妲己而使国家分离,叔侄离心,国家有女若此必亡国,是故女者不必如此繁杂,美女者也不必繁多,多者如上受其害。”
我对于上述说法不敢苟同,因为,女子再战争中的地位低之又低,他们做
喜欢先秦1800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