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解决了朝廷的两大外戚之后,自己成为了新的外戚,不仅当上了外戚,曹操还将自己的初衷完全背离。曹操成为魏国公就说明曹操的战略重点已经从军事转移到了政治,从战场转移到了官场。
荀彧的死让另外两股势力,也就是江东势力和刘备势力得到了口实,曹操的处境此刻也是腹背受敌,内外交困,所以是朝廷内外的形势让曹操变得心狠手辣起来了。
但是这样的曹操还有一点良知,因为他是并非听不得不同意见的人,他也清楚的认识到多听不同意见对自己有好处,因此他鼓励大家实话实说,多提意见。
因此他在建安十年(205年)十月颁布了《求直言令》;又在建安十二年(207年)重赏反对他征讨乌丸的人。
在《求直言令》中,曹操指出,作为下级,最不可取的就是当面说是,背后说非;而重赏反对他征讨乌丸的人,则是明确地告诉大家,只要你是出于好意,又说的对,哪怕和我意见不同,也不会得罪我,反倒还会受到奖赏。
曹操的气量是很大的,但是在面对善意攻击和恶意攻击的区别问题上,曹操还是很有自己的一套的。
所谓善意攻击,是指营造宽松环境,鼓励善意批评。所谓恶意批评,是指利用舆论图谋不轨,万马齐喑、人人自危、鸦雀无声。区别这两个问题,就相当于一场学业水平测试。
曹操的做法有三点可以指摘:一是区分“提意见”和“唱反调”;二是区分“闹别扭”和“搞阴谋”;三是区分“独一个”还是“朋党”。
如果你是一个人,只不过闹了别扭,哪怕你故意和他对着干(唱反调),曹操也不会杀他。
这种人的代表是祢衡。祢衡是个大才子,又是个文人,所以文人和才子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恃才傲物,目空一切。但是区别是文人是在生活上,而才子是在爱情上面。
尽管祢衡满腹经纶,但是只有孔融深爱他的才华,上表朝廷推荐祢衡,将祢衡说的简直是天下第一的人才,后来又多次向曹操上表举荐。
曹操自己也是一位喜爱才子的人物,听到了孔融的举荐,就想见一见祢衡。但是祢衡很看不起曹操,自称狂病,不肯前往,背地里大放厥词,讥讽曹操。曹操哪里受得了这个,但是考虑到祢衡才气大名气大,对他动杀心,所以曹操要做的是杀杀他的威风。
曹操听说祢衡善于击鼓,便召祢衡为鼓吏,并且大会宾客,阅试音节。这回祢衡倒是来了,而且将鼓敲得十分漂亮,史书上描写的是“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祢衡走到曹操的面前,但是被负责礼仪的官员呵斥,说鼓吏应该换上专门的服装,你怎么这样的走进来!所以祢衡答应下来之后,就当着曹操的面,脱得一丝不挂,然后又当着面换上了专门的服装,这样做反倒致使曹操下不来台了。曹操也不免说了一句:“我本想羞辱一下祢衡,没想到被祢衡羞辱了。”
孔融听到这件事情,也觉得祢衡做的有点不像话,所以下朝之后,他狠狠的责备了祢衡一顿,还把曹操的慕才之情向他说明了一遍。
再见曹操,祢衡并不是按照答应孔融的时候说的那样,而且祢衡到来的时间竟然是下午,而且这一次是来骂人的,不是来赔罪的!
他身穿一件单布衣,头戴一顶粗布巾,手上一根木棒,朝大营门口一坐,张口就骂。一边骂一边用木棒朝地下击打,骂的抑扬顿挫,有声有色。
曹操勃然大怒,回头对孔融说道:“祢衡小子,算什么东西!孤要杀他,不过是杀一只麻雀老鼠罢了!”
祢衡做的这件事情确实不地道,他不该把孔融出卖了。也许正是由于对祢衡这种极度的蔑视,加上曹操不愿意背上“不能容之”的罪责,曹操没有处死他,而是把他打发到刘景升那儿去。
刘表素有宽和爱士的名声,祢衡去了之后,如果能改弦更张,和睦相处,倒也不失为一条妙法。
可惜祢衡的本性难移,所以又和刘表闹翻了,最终被打发到黄祖那儿去。一次宴会上,祢衡又开始出言不逊,黄祖呵斥他,他反倒和自己对骂起来。黄祖怒火中烧,就想打他的板子,但是祢衡越骂越凶,黄祖只好杀人了。正好黄祖的主簿平时就很痛恨祢衡,听到命令,连忙把二十六岁的祢衡杀死。
祢衡的死因很好解释,但是后世也很同情这位文人。首先,祢衡有傲骨;其次,祢衡是作为经学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他敢于骂曹操;最后,祢衡死的太冤,因为他不该死又死于曹操的借刀杀人的计策。但是这件事情还是值得深入挖掘的。
首先祢衡并没有什么傲骨。骂当局的势力,未必是铮铮铁骨。因为在骂当局之前,我们要思考几个问题:1.该不该骂?2.为什么骂?3.与当局有无合作的历史?
我们先反着回答这些问题,首先来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当然祢衡并不是“不合作主义”奉行者,他实际上很想和当局合作。
当时刘表创造的宽松环境导致了来荆州避难的人很多,当时祢衡就应该隐居起来,等到时机成熟了之后再伺机而动。
但是祢衡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离开了荆州,到达了许下。祢衡在怀里揣了一封名帖,准备投给他看中的老板。但是他看来看去,竟然找不到地方可以投奔,这样他就开始骂人了。
祢衡开始骂人,首先是在许昌。当时(建安
喜欢汉末曹魏真英雄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