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们说过,曹操做的并不是周文王,而是齐桓公和晋文公一样的人,那么真正曹操的心境到底是怎样的呢?
曹操并不是没有想过要代汉自立,曹操当然也有这个条件代汉自立,毕竟他已经成为了魏王,但是为什么终其一生都没有越过这一条线呢?
我们上一讲中提出了曹操不能统一天下的三点原因:晚年爱面子(要脸)、汉朝大臣的实力还很强和预留机会给儿子。那么这一讲我们就要看一看为什么曹操没有当皇帝。
曹操没有当皇帝的原因就是十二个字:不吉利、想报恩、难改口、不划算。
1.曹操年轻的时候曾经说过:“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的话语。这个观念是曹操一生的写照。
2.曹操世代受到汉家的恩惠,报恩的心思还是存在一些的。
3.曹操一直信誓旦旦,没有篡汉的心思,总不能自食其言吧。
4.刘备和孙权一边骂曹操是汉贼,一面又撺掇着曹操称帝,那样就有正义借口前去讨伐。孙权就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上表称臣,说曹操是天命所归。曹操此刻倒是十分的清醒,他明白只要自己称帝,后脚刘备和孙权必然会跟着来,那样第一个称帝的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曹操虽然不是皇帝,但是他是中央政权的实际领导者和操纵者,刘备和孙权也只能被称作地方的政权。三个人都称帝,那么可就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统辖,而是三个对立的方面。
所以曹操拿到孙权的信后说道:“这小子是要把老夫个在炉子上烤啊!所以曹操的那句话并不只是说自己做周文王,而是在说“是否代汉自立,创建大魏王朝,听天由命吧!
封侯只是得到一片土地,一块封邑,只是荣誉和面子;封公就可以建立社稷和宗庙。建立宗庙就说明,某个王公的家族的统治都是万世一系,有来由自。
再讲一些题外话,宗庙和社稷庙往往是分为左右两侧的。中间是宫殿,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庙,所以常常会有“左祖右社”的说法。
曹操之所以建立了宗庙和社稷庙,这就代表魏郡绝对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郡名,它已经上升到了一个独立公国的层次了。
这件事情还是得需要一个人的帮助,这个人虽然在历史中出现不多,但是最重要的朝中大事一个也没有落下,这样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董昭。
建安元年,刘协被迎接到许都,董昭为了拍曹操的马屁,建议皇帝将许都作为大汉王朝的陪都,这也就表示曹操有了代天子巡狩的权利。
曹操为了让董昭死心塌地的为自己服务,办了三件事情:
1.扩张土地,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在获得“赞拜不名”等权威的同时,得到了十五座城池,地盘翻了一番(当时曹操的土地,已经扩大到了三十城池)。
2.合并州郡。建安十八年(214年)曹操将原来的十四个州合并为九个州。并州、幽州两个州,司州的四个郡(河东、河西、冯翊、扶风)都被合并到曹操统治下的冀州。
3.造舆论。这件事情有董昭做主,当然董昭从曹操获得第一个特权(212年)之后,十月南征孙权之前,他就开始游说了。当时的董昭找了曹操、荀彧,最后还在朝堂之上游说群臣,最终形成了议案,天子一看事情已成为了定局,所以只得批准。
于是在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刘协派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曹操为魏公,措辞冠冕堂皇,而且待遇很优厚。曹操不但仍然当丞相,而且照样是冀州的州牧。
而且皇帝还准许才是公爵的曹操,建立魏国的制度,而且曹操所建立的魏国制度,都是比照着汉初诸侯王的规制建立的。
曹操所要的东西,并不是过早的享受实权和实惠,而是在保证实权和实惠不变的情况下,谋取地位和名誉的提高。
曹操心里高兴但在接受这一系列封赏的时候,还是需要谦让一下的,而且这一下就谦让了三次(这是实指,不是虚指)。
第一次是以中军师荀攸为首的,然后后面包括钟繇、毛玠、程昱、贾诩、董昭等三十多人联名上书劝进。曹操却说:“封公爵、加九锡,这是周公才能享受的待遇啊!我怎么敢当呢?”
这些人说:“敢当敢当,明公的功劳比周公可大了去了。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没有比明公的功劳更大的。”
第二次曹操只要封地,不接爵位。这些人又说:“明公此为,是有汉朝之赏不行,而攸等之请未许也。”换句话说,如果曹操不接受爵位,那么就太不给这些兄弟面子了。
第三次曹操已经有完全接受的意思了,只是嘴上说,但身体行动很诚实啊!
没有办法的是,曹操的这场戏演得很蹩脚,但是这是历代王朝的惯例,大家都熟悉这个惯例形成起始点是在王莽时代,那么我就不用再多说什么了。
但是反对的人也不是没有,而且这个人竟然是曹操五大谋臣之一,这让曹操万万没想到,也感觉到了意想不到和倍感伤心的滋味。这个人就是荀彧。
荀彧在曹操阵营中的地位,相当于汉朝初年三大杰出领导人物的张良。在他二十九岁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就称赞他:“吾之子房也!”
据《三国志》里面的《武帝纪》、《程昱传》和《荀彧传》的记载,兴平元年(194年),正当曹操(代理兖州牧)带领军队攻打陶谦的徐州,留荀攸和荀彧两个人
喜欢汉末曹魏真英雄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