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与北。
似乎对于中国而言,从清末武昌军兴那天起,这南与北就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就一直吸引着国人的注意力。
从民国初年开始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实际上处于脱节的状态。再到南方“革命都督”对袁世凯中央政府的不信任,又至后来的“民二叛乱”的南北大打出手,可以说,对于中国而言,从进入民国之后,南与北的调和,一直占据着中国政治的主流。
而经过近五年的努力,通过镇压“民二叛乱”的武力展示,又到行政上的强硬,勉强树立中央权威,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间,通过收复关税、签订新约等等一系列的收回国权运动的推动下,以及远征军的派出树立起了真正的“中央之威”之后。
但正如历史上一样,几乎每一次,几乎就在人们看到希望的瞬间,阴云总是会一再的笼罩着这个国家——“刺李案”以及随后总理李乘军舰返回连云港的举动,终于还是把国人的视线投向了那个持续五年的命题。
又一次南与北的问题。
再一次南与北的纠葛。
一时间“南与北”的问题,成了国人关注的中心。国人无不希望和平。太平日子,谁不高兴,盛世岁月,谁不期待。
因此,即便是李致远到了连云港,可当人们看到他在连云港,只是视察实业。而袁世凯呢?在京城亦未动员军队,甚至就连同第三批远征军,亦在李致远身在连云港时,依然按计划派出了,似乎,没有什么能够影响“袁李政府”,似乎,对于李致远来说,正如他所说的那样——“闭上眼睛,看到的是中国的未来。睁开眼睛,依还是中国的未来”。
或许,这就是赤子之心!
不容易质疑的赤子之心!
原本的,在“刺李案”风起,公债市场大跌,国人欲行游说团前往连云、京城游说的人们,无不在最初的热情之后,慢慢的冷静了下来。对于袁世凯,或许有不少人会怀疑他,但是对于李致远,却鲜少有人会怀疑他。
有时候,名声就是如此,对于外界来说。李致远的声誉是无可辩驳的,同样也是完美的,甚至几乎等同于圣人,事实上,这同中国人传统的心理上对于“明君”的依赖和向往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在中国的传统历史上。伴随着旧王朝的覆灭与新王朝的诞生,随之而来的,就是圣人临世的“谣言”,当然,这与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不无关系,而对于中国民众而言。历史总是一再的告诉他们“开国三代为明君”,千百年来,习惯了被他人主宰命运的中国民众,总是喜欢将一切都交付于“明君”、“贤臣”,似乎那样的话,就会迎来太平盛世。
历史就是如此,但是中华民国,这个共和体制对于中国的精英们是陌生的。对于中国的民众同样也是陌生的,对于很多百姓来说,他们压根就不知道如何生活在“一个没有皇帝的时代”,没有了“皇帝”,没有了“明君”,那应该如何生活呢?
作为大总统的袁世凯是“明君”吗?
不,在满清遗老的眼中他是“威逼少君的奸臣”,在革命党精英的眼里,他又是“贪婪无比的窃国大盗”,在这种主流宣传之下,老百姓很难把“奸臣”、“大盗”视为“明君”,更何况,他亦非“君”。
在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旧世界里,伴随着一个王朝的诞生与兴起,总是会产生一些建国英雄,而且人们总是之所以想当然的把用神话色彩去点缀他们的功绩,似乎以此来证明“天命所归”四字。
而对于中华民国,这个新生的共和国而言,因为这个国家诞生之前,几乎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历史,至少是“符合共和精神”的历史人物,尤其是随着一个个风云一时的人物,或主动或被动的成为了“卖国贼”之后,茫然的人们急欲寻找一个新的精神寄托。
而就在这个时候,李子诚这个在民国建元之后,从海外归来的“赤子”,适时的带着他的“奇迹”与“成就”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且不说其名扬海外于先,办陇海于后,单就是于日人兵见胶澳,沉日人舰队主力,再到身居总理之位,对外力争国权,对内修以民权,再加了看似无可挑剔的行事原则,人们自然而然的对他生出了太多的期待。
而伴随着这种期待的是,就是把李子诚个人给理想化,而正是这种理想化,使得“刺李案”后,外界能够在最初的惶恐不安之中,转而又一致相信——小李总理不会“因私废公”,为国纵死千回亦何妨,怀揣如此赤子之心的小李总理,又岂会行亲者痛、仇者快,掀起内战之事?
显然不可能!
而事实,也未让他们失望,他们看到,搭乘军舰到达连云港的李子诚,并没有去关心“他”的军队,更没有动员没线多达数十万的劳动军团,至于派往各省的内务部队,依然认真的履行着剿匪任务,至于国务院所属机构,依然是依如往日的认真工作着。
对于李子诚,数以千百万的国民,总是怀揣着这样,那样的期待,他们清楚的知道,只要“袁李合作”仍在,那国家,就有富强的一天,至少,这太平日子就不会被打乱。
当他们中的许多人放下心的时候,作为国务总理的李子诚依然呆在连云港,视察着自己的工厂,了解着过去一年公司的各项发展,尤其是技术上的发展,当然,在很多时候,他会有所侧
喜欢新纪元1912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