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王者归来
绍兴二十年,即公元1150年,赵旉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建康城,虽然当年离开这里(三岁时跟着下海逃难)的时候这儿也是大宋的都城,但过渡的行在自然无法与其现在正式国都的地位相比,就像赵旉自己一样,当年不过是个虚有其名却朝不保夕的小娃娃,这次回来却是为了成为天下的主人
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赵旉入主中枢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太多不和谐的因素,连当初反对赵旉最厉害的士林阶层都显得异常平静。。不过赵旉自己倒是看得很明白,儒家思想一贯都是“形势不明时独善其身、不会轻易出仕,等到天下大势已定的时候再追随胜利者,摘取(篡夺)胜利的果实”,现在他的力量已经无可匹敌,那些老于世故的人精自然不敢像当初(那时赵旉的胜算是五五开,考虑外敌可能会趁火打劫这一因素的话,就更低,而且不懂军事的文人还很容易低估他当时的力量。)那样跟他作对。何况,赵旉也没有采取过分激烈的手段,科举制度也并未完全废除,大宋“以文制武”的传统也在原则上保留了下来,因此还是有不少识时务的旧文人前来投靠。
其中某些素来不被正统观念认可的儒家分支流派更是热情高涨,因为他们“事功”的观点与赵旉的政策导向在很多地方不谋而合,这令他们自以为有了翻身做主人的机会。殊不知,这些代表工商业主阶层利益的思想虽然较之正统(叫官方认可似乎更准确些)的儒家思想实用不少,却依然存在着一个自儒家思想产生之日就一直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它们都过于注重本阶层的利益,而缺乏在必要时为大局牺牲自己的心胸,更没有长远的眼光,不明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注1),历史上明朝灭亡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反面例证。不过暂时来说,他们的投靠对赵旉是有利的,将来有的是时间慢慢改造,至于少数改造不了的,赵旉也不介意将其剔除
虽然赵旉到达建康后很快就控制住了局势,而他的父亲也早有倦政之念,可是赵旉却并没有接受不少部属的劝谏登上皇位,而只是让父亲任命他为平章军国事(也叫“同平章军国事”,即是指同时执掌军政大权的宰相,权力甚至比大宋历代的绝大多数皇帝还大,因为所有的朝廷重臣和军方高级将领都将由其任命,在人治社会,人事权就是一切,何况还有军权和行政权在手?也正因为这样,历史上担任过这一职位的那些权相基本最后都没什么好下场。这自然令那些渴望拥立大功的部属深表遗憾,不过因为已经经历过当初那次更大幅度的退让,所以这一次因此心生二意的倒并不太多。事实上,赵旉之所以不当皇帝,除了信守承诺、重视亲情和注重实际、不好虚名的习惯之外,本来就有一些试探的用意,因为他很快便要给予自己的追随者以莫大的恩典,可不想那些纯粹为了利益才投靠他的家伙也跟着占便宜
赵旉这次作出的试探还有不少,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分批次地收回众将的兵权重新编组,尤其是原来朝廷掌控下的那些官军。赵旉这样做不光是为了荡涤旧思想对那些军队的影响,也是为了彻底断掉“兵为将有”的传统,同时如果有哪些将领存在军阀倾向的话,也好让其早点暴露出来,及早铲除隐患。但大概是卫军的实力优势太过明显,除了几个脑子太蠢的统制(中级军官,统兵几千到一万多。)试图抗拒而受到严惩外,无论是高级军官还是基层军官都很听话。不过二者顺从的原因却有所不同,高级军官都是人精,自然不敢逆天而行;而基层军官则是因为手下根本没多少人,自然也就没那么舍不得了
由于卫军的水上力量远比官军强大,因此水军的整顿效率很高,前后只花了不到一年时间。根据绍兴二十年底的统计结果,整顿完毕后大宋共有水兵三十一万多人,战斗舰艇一千多艘,运输用船只的数目更是接近两千,总排水量则超过了十万吨。由于大宋境内水网密布,而且漕运和与国土防御的任务也很重要,同时又与外洋海军的职责有很大出入,反倒是与陆军的交集较多,因此赵旉将内河水师划归陆军部管辖,而另外设立海军部与陆军部并列,凸显赵旉“海洋立国”的理念。不过,长江中下游的黄金航道江阔水深,海船可以通行无阻,所以长江舰队在编制上也隶属于海军,各条大江大河的入海口附近也照此处理。
另外,海军陆战队扩编为一个师,而且特种骑兵团也并入其中,使其拥有了包括火枪骑兵在内的几乎全部陆军兵种,总兵力第一次突破了三万人,几乎相当于陆军两个满编师的人数,而且战斗力也不在陆军的几个王牌师之下。同时,根据卫军一贯以来的传统,赵旉在其战斗部队之外,还另外配备了三个二线师作为预备队,这三个师五万人也不弱于陆军一线战斗部队的平均水准。综合来看,海军陆战队目前其实已经接近一个卫的编制了,只是没有自己的固定防区而已,但若是要比活动范围的话,天下却再没第二支部队能够与之相比。
海军陆战队之所以日益得到重视,除了赵旉个人的喜好外,说到底,还是因为大宋现在开始大力开拓海外领土,因此登陆作战渐渐由特例变为一种常态,在这个世界上,需求始终才是最大的动力。而随着海军陆战队的大规模扩充,隶属于海军部管辖的军队总人
喜欢医宋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