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误解自然没有机会澄清,也没必要澄清,可就在双方准备就婚约和盟约的计策进一步商谈的时候,萧塔不烟几天前派出去的斥候却带回来一个不好的消息......
塞尔柱人在得知前锋受挫后,士气虽然大受影响,却并没有改变出兵东进的原定计划。不久,他们的主力十万大军就倾巢而出,准备与辽军一决胜负,只要他们获胜,整个中亚便再无可以与其匹敌的对手,其辽阔富庶的土地将任其予取予求,塞尔柱帝国也必然会成为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屈指可数的大帝国。
耶律大石自然不会让他们如愿以偿,但是他已经答应赵旉退出西域东归故土,如今却又准备与塞尔柱人决一死战,自然担心赵旉不能理解。但这本就是赵旉的长项,不等耶律大石解释,他就表示了理解。道理很简单,如果耶律大石在敌军来袭时率军东归,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是怕了塞尔柱人,军心势必受到动摇。
而辽军主力大都是当地士卒,要他们跟着东征本来就很有难度,如果军心再一散掉,不起来反攻倒算就谢天谢地了,毕竟说实在的,他们当初归顺耶律大石也不过是为势所迫罢了。到那时,即使将赵旉带来的契丹兵马也算上,耶律大石身边可用的军队恐怕也不过万余人,光是保护老弱妇孺都不太够,又如何能够抵敌塞尔柱人的追军和东方的夙敌金军呢?
再考虑到大辽目前直接统治的地盘其实相当有限,若那些属国也乘势而起,那辽军的东征不但必然会还没开始便早早夭折,甚至连大辽的国祚都可能遇到危险。所以耶律大石必须先隐瞒消息,将塞尔柱人击退,以空前的大胜增强追随己方的军民和臣属的信心,到时候东征便不至于引起剧烈的动荡。
尽管决心已下,但赵旉却是个大麻烦,现在大辽国运未定,显然不是商谈盟约的好时机,可赵旉他也肯定不可能在西域逗留太久,与塞尔柱人的战争却不知道何时可以结束,这实在是很头痛的一个问题,总不能让他在这里无限期地等下去吧?
这时赵旉却主动出来表态了,“陛下为我华夏文明已经奋战多年,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既然来到了这里,又岂能束手旁观?”
耶律大石虽然堪称一代雄主,却也没有将这场战争上升到文明冲突的高度,现在听赵旉这么一说,自豪感油然而生。不过,有人愿意帮忙固然很好,可赵旉带来的那不过一千出头的官兵,对于这场双方总兵力接近十五万人的大战,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而且战场上刀枪无眼,若万一赵旉因此有个什么闪失,女儿的婚事倒没什么关系,又不是没人可嫁,但万一因此跟现在国势日盛的大宋再次结仇,那可就划不来了。
谁知赵旉却不领情,表示自己虽然没带多少人过来,却都是百里挑一的精兵,用来正面决战固然力有不逮,但完全可以作为一支奇兵使用。而赵旉自己的安危就更加不用担心,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虽然会点武艺,但却从未亲手杀过人,更别提上战场了,他可不会为了逞英雄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所以他其实只打算到前线去看看,参战是决计不会的......
见赵旉如此一说,耶律大石也不便悖了他的好意,便答应让岳云带兵出战,但赵旉自己则只能在绝对安全的地带观战,不可以身犯险。见到未来的老丈人如此爱惜自己,赵旉还有什么好说的?但是有一点他坚持下来了,那就是岳云必须获得单独行动的权力,耶律大石并没有将这支数量有限的军队看在眼里,再精锐有什么用?才千把人,而且似乎还不准备全部出战,在压倒性的数量面前,累都能将他们累死......
耶律大石从来就不是一个喜欢防御的人,当年他率几百骑遁入大漠之后,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才打出一个新生的大辽来。在获知更加确切的敌情后,耶律大石立即率领辽军主力四万余骑挺进萨末鞋(中亚古地名)以北,与敌军的先头部队遭遇。耶律大石随即下令发起攻击,并让赵旉赶快回去。但赵旉却认为如果见到这么一点敌军就吓得落荒而逃,也未免太丢人了,再加上他也很想了解一下几百年前被唐军打退到中亚的突厥人现在实力恢复得怎么样了,便不顾耶律大石的劝说,执意留下观战,打算等辽军初战告捷后再回虎思斡耳朵。
耶律大石深明首战获胜的重要性,忙着调兵遣将,一时间没空管他,只能任其自作主张。不过由于赵旉毫无战争经验,离得又太远,结果除了热闹,什么都没能看出来,还好有岳云在一旁解说......
岳云告诉赵旉,突厥骑兵的个人战斗力还是挺强的,即使是他这次带领的那些百里挑一的精锐,如果进行马战的话,一人也最多只能对付两三个。而若是辽军的骑兵只怕比他们还要稍差一点。不过,塞尔柱的突厥骑兵就像是一盘散沙,彼此之间缺乏协同,纪律性也相当差,以岳云判断,他麾下的八百人足以在不用火器的情况下在近身肉搏战中击败八千普通的突厥骑兵。
“既然这样,辽军击败塞尔柱人应该不会存在什么问题,如果我是耶律大石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会分兵几路以扩大战果......”,赵旉的分析也得到了岳云的赞同,他还认为既然这样,参与野战便没有太大的价值,不如利用塞尔柱人主力都集中在前线与辽军厮杀的机会,以八百精骑长驱直入,突袭塞尔柱人的后方。
但赵旉却提出了
喜欢医宋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