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意味着,他们完全有可能先从某一段河段,突破过去。只要帝国盟军方面,集中了优势的兵力,就一定可以攻下一段河段,突击到对岸。
而韦苏提婆有过在汉军兵锋之下大败的经历,所以,他又提出,哪怕汉军就只有十万,他们也必须得要出动比汉军数倍的兵力,才有可能取胜。
因此,他建议,最好,他们帝国盟军方面,可以先调动约五十万的大军渡河突击。如此方有可能一举击败百里防线之内的十万汉军。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在对岸站稳脚跟。
牵一发动全身,击破了汉军的防线之后,别的汉军肯定会马上派来援军。所以,那先行渡河突击的五十万帝国盟军,要先确保他们渡河之后,所抢占的地区的安全,务必要敌住汉军的后扑。争取时间,让他们的后续大军渡河,还有他们渡河大军的后勤补给。
待大军渡河之后,他们的军马,就可以对那些反扑的汉军发动攻击,击败那些反扑的汉军,百万大军出动,攻击他们登渡点附近的汉军驻军主城。
攻占一座大城之后,便将这座大城作为他们在印度河东岸的一个前进桥头堡,为帝国盟军接着下来的大举渡河作战提供一个坚实的后勤补给点。
韦苏提婆的意思是,他们帝国盟军方面,可以先派出一支人马作试探性攻击,如果一旦攻击得手,那么帝国盟军大军便要大举出击,不再限于一开始的那个进攻点。
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及时的牵制住汉军,不让汉军可以随意的调动更多的大军对他们的那个前进桥头堡进行攻击。如此,帝国盟军方面,才有可能依托已经得手的那座城池,不停的扩大战果。
他更提出,如果他们的帝国盟军,可以不停的消灭从防线各处调往去攻击他们的汉军,就可以大大的削减汉军的兵力。当消耗了汉军的一定兵力之后,他们或者可以率一支大军,直接杀往他们贵霜帝国的原帝都,只需要夺回贵霜帝国的帝都,那么他韦苏提婆就可以宣布复国,凭着他在贵霜帝国之内的威望,或者可以号召得了贵霜帝国的民众依附他。到时,就是与汉军决战,彻底将汉军消灭在贵霜帝国或是将他们赶走的时候了。
当然,韦苏提婆也知道一点,现在,就是安息帝国及罗马帝国方面,谁都不想先出兵去试探汉军的实力。谁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
可是,又谁都知道他们现在也都得要主动进攻了,要不然,他们的结盟恐怕还真的难以再维持得太久。
而对于韦苏提婆来说,他的复国梦,就只能指望安息帝国及罗马帝国的盟军了。他留在安息帝国还真的受够了,平时,不但两大帝国方面对他冷嘲热讽,连一些后来拉拢进来参与帝国盟军的一些小帝国及小部族的人,都对他这个贵霜帝国的皇帝冷嘲热讽,完全将他作为一个无能的反面教材来嘲笑。
堂堂的贵霜帝国,国力不比安息帝国弱,居然被汉军轻易的灭了国,他这个贵霜帝国皇帝,成了丧家之犬,要寄居于安息帝国的庇护之下偷生。
往往,面对着那些人的嘴脸时,他都又恨又羞愧。
所以,他本人,却是最希望可以及早向汉军发起进攻的人。
他知道,如果没有人提起先向汉军主动进攻的任务,那么安息帝国及罗马帝国都不知道要商讨扯皮到什么时候才可以确实作战计划来。
因此,他主动提出,由他的贵霜帝国的残部,作为渡过印度河向汉军发动进攻的第一批决的人马。
如果他们渡河成功,并且能够突破汉军的江防,在对岸站住脚。那么帝国盟军方面,则要快速派出第二批次的军马支援,要确保到手的战果。
为此,他又坑了一把那些后来才加入帝国盟军的那些小帝国及部族。要求那些小帝国最少要派出十万以上的军马,作为第二批次的渡河军马。
如此,有了第一第一批军马的渡河成功。安息帝国及罗马帝国方面,就可以安心的再军渡河了。
为了安两大帝国的心,他建议,第三批军马,最好由两大帝国各派出十万以上的人马一起渡河。这样,两大帝国方面就谁都不会说什么了。
最后,作为主战国安息帝国,他们自然得要出动更多一些的军马。他建议,最好一共出动五十万以上的精锐军马,而罗马帝国方面,最好能调动三十万的精锐之师。如此,加上他们贵霜帝国的残部及那些小帝国的军马。这样就足足有了百万大军。
百万大军分批次渡河之后,肯定可以在对岸立稳脚,并可以凭优势的兵力,趁分布在千里防线之内的百万汉军没来得及将所有的军马都调来作战之前,一举攻占当中的一座大城。以确立渡河作战的胜利态势。
接下来,就是如何再派军马渡河,运送后勤补给过渡,以及全线出击,牵制整个印度河防线的汉军,好让先过河站稳了脚的帝国盟军大军扩大战果。
可以说,韦苏提婆这一个作战方案的确算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作战方案。的确比较符合现在的两大帝国的情况去落实执行。
因为,无论是安息帝国先出动五十万的军马,还是罗马帝国出动三十万军马。这点兵力,相对于他们帝国各自的总兵力而言,似乎就算是渡河攻击失利,他们也都可以在承受的范围之内。就算是这点军
喜欢三国小兵之霸途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