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连山易以艮卦起卦,艮为山,所以称之为连山易,而归藏易以坤卦起卦,地势坤,有归藏,收敛之意所以称之为归藏,这两易现在已经失传了,而周易责是周文王在囚禁羑里的时候拿蓍草根据伏羲先天八卦演化而来,先天八卦测天地万物,卦序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八坤八,乾坤坎离为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后天八卦以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次序排列,乾居西北,坤住西南,后天八卦测人事。中国的文化源头就是易,易经在中国古代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看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学的,孔子都是一点一点的学,因为那时候知道并且会用易经的都是士大夫及其以上的人才会,有很多的小国灭掉了,那些士大夫有些会去别的国家效力,有的则是隐居山林,易经都掌握在这些人手里,他们轻易不会将易经交给别人,谁掌握易经就会得到国家的重视!所以那时候儒家的鼻祖孔子能想象的到学易经是多么的艰难,五十而知易。并且古人的书不像现代人这样拿过来就能看,看不明白有那么多得查询资料,自己就能学习,很多小说写古人拿了一本秘籍练了就会,扯谈,秘籍秘籍!是用隐喻,密语口口传的,不得真传的人是看不懂的。
隐喻密语在道家的书中会有很多,道家的书大家耳熟能详的《道德经》其实原本应该叫《德道经》因为这本书啊在早一些年出土的,比如汉朝时代陪葬后出土的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而且也不是现在流传的那个版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一部道德经把道家修炼秘诀全都告诉大家了,后来的炼丹术士抱朴子,葛洪,魏伯阳(魏伯阳生于汉桓帝元嘉元年,即151年。至汉恒帝延熹十年(167年),其父魏朗遭党祸被禁锢上虞家中。魏朗之《魏子》可能写作于此时,魏伯阳的儒学功底亦可能于这以后在其父子督导下筑成深厚根基。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魏朗因党祸被害致死。时人尊其为“八俊”之一,魏伯阳则成年。汉灵帝熹五年(176年),因党祸牵连家属,魏伯阳在高压下被迫隐遁山林修道,时年二十六岁。在十八岁至二十六岁之间,魏伯阳的生活大致为进修学业,整理父亲遗稿并编辑成《魏子》一书传世,与淳于叔通之交往亦可能在这一时期,因而奠定了后来入山修道之志。宋代人曾云:“云牙子游于长白之山,而遇真人告以铅汞之理龙虎之机焉,遂著书十有八章,言大道也。”游长白山之事无旁证可徵,但魏伯阳修道之初造访名山可能性很大,是否一定为长白山也无关紧要。魏伯阳的著作有《参同契》以及为“补塞遗脱”而作的《五相类》各一卷,此外《抱朴子内篇·遐览》载有《魏伯阳内经》一卷。至于著书之时间,至早也应在修道十余年之后,若定四十岁左右著《参同契》一卷,那么《五相类》当在又五至十年之后。(以五言句为《参同契》、四言句为《五相类》,说详在第三章)至于《魏伯阳内经》一卷,内容已不可考,因而成书时间亦难以推测。以终年七十岁计,魏伯阳去世之年约在魏曹丕黄初二年(公元221年)。
魏伯阳的生平事迹未见于正史。据葛洪的《神仙传》记载,“魏伯阳出身高贵,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五代后蜀时,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一书的序言中说,魏伯阳是东汉会稽上虞人,不知师承谁氏,他“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曾以其所撰《周易参同契》“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这些在百科中都有,暂且不说,且说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道家南宗紫阳真人的《悟真篇》两者并称!且“参同契”被称为万古丹经之王。后来的丹经道书几乎都受其影响。外丹家内丹家都称其为祖师。
《清静经》又叫太上老君说长清静经,这本书和(黄庭经)其实分为外景经和内景经,内景经为存神之法为修性,外景经为命功修炼之法,道家讲性命双修,有些小说中说佛家肉身强悍,纯属扯谈,佛家视肉身为臭皮囊,我所知道带肉身飞升的只有西天二十八组,震旦(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但是其所修炼的方法作者窃以为学习了道家的方法(那个时候不像现在你想学什么,看什么书都行的,规矩森严)道家的不能学佛家的,佛家的不能学道家的,说道这里和他相同的是道家著名的“通微显化真人”张三丰,当年他老人家也偷着学习了佛家的一些功法,达摩祖师学习道家功法有可考:九年面壁这段功夫包括儒家和佛家都没有,单单只有道家才有的!张三丰此人非同一般,他的无根树非常有名,也许大家不知道,作者对于此书攻读有一段时间,还有《打坐歌》《上天梯》等等,都教你怎么样修道,但是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千万别自己盲修瞎练。
道家著名人物纯阳真人吕洞宾,曾经和正阳祖师钟离权(汉钟离)一起传道,而张三丰得传子火龙真人,火龙真人得传自睡仙陈希夷,陈希夷得传自麻衣道人,麻衣道人传自关伊尹,伊尹传自老子,这一脉被称为隐仙派,道家还有东西南北中等派别,按照不同的划分方式都有很多不一一例举。
道家还有一个南五祖中的陈楠著有
喜欢道也者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