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梁山伯和祝英台,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他们的故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仅在中国众所周知,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虽然说,人们对梁祝都尽知熟晓,但是,对梁祝中的很多事情却不了解,因为,梁祝在一代代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已经被人们削减得所剩无几了,记住的只不过是亮点中的一部分而已,文字记载,更是少之又少,就因为很少有文字记载,在这千百年来的流传过程中,情节上也因削减产生了极大的缺陷和矛盾,因为,人们往往喜欢捡亮点来说,久而久之,一些不怎么表面的重要因素就被付之一炬了,剩下的,只是一付没被烧完的残骸。
对于梁祝的缺陷和矛盾,再下以个人观念胡乱的提出几点,以供大家参考。
首先,祝英台为什么要去读书?而且是非去不可,这个问题在目前所能见的记述中并没有合理的答案,几乎也没有人会问这个问题,我想应该不能说她是年少轻狂吧……?然而,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了爹娘去的尼山,这倒是在影视中能看到,就是主仆二人一个装病,一个扮郎中,关于这一点,再下实在是不敢苟同,若是装个病扮个郎中就能解决的问题,还用得着那么劳心费力的吗?再说了,这也不符合当时的条件,更不符合封建时期的家规呀。
再有就是婚嫁,古老的婚嫁习俗讲求三点,那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有门当户对,在那个古老的封建社会里,别说是三点了,单单一个父母之命,就不知道有多少人一生都活在痛苦之中,特别是那些有声望的门户,硬是让父母们东拉西扯的把两个人整在一起,完全不顾及年青人的感受,更不知道有多少有情之人被毁于父母之命和门当户对之下,像那些私奔和殉情的,都是处于无力反对又不肯就此放弃对方的年轻人,对此,他们只能用私奔和殉情来表达内心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对方的坚贞,虽然她们最后在一起了,可是,他们却背叛了当时的社会和家人,想想,这难道不是悲哀吗?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既然祝英台能说服她的爹娘服不了她的爹娘放弃门当户对的理念吗?反过来讲,门当户对只不过是民情风俗,与女子读书相比,那就不值一提了,因为,女子不许上学堂是当时的封建制度,谁要嫁谁,嫁一个什么样的谁,那只是个人问题,与社会,甚至说与法律是两不相干的,制度,管不了男欢女爱,门当户对,也只是一个用来挑选对象的界限和标准,不受任何制度约束,既然祝老头能允许祝英台去尼山读书,难道就不允许祝英台嫁给出身贫寒的梁山伯吗?嫁谁爱谁又不违反制度。
第三,据民间传说,祝英台被迫要嫁的马某人也是一个员外的儿子,这员外和员外的身价是同等的,最多是各自间争强好胜的势力方面有所悬殊,但这个不是问题,问题是,祝家和祝英台为什么要放弃梁山伯答应与马家这门亲事,这其中一定有一个祝家人无法抗拒的因素。
其四,据曾经上映的几部电视剧来看,祝英台到尼山不久就被人发现她是女孩子了,因此,还受到了许多压迫,“七世夫妻”中更是糟糕,贾姐所扮演的祝英台不但被人认出是女儿身,还被搞得在校流-产,这完全就是扯淡,彻底违背了祝英台和当初独撰祝英台那个人的志愿,更损毁了祝英台本人的形象和声誉,首先,祝英台若是在学校被人认了出来,那她还能在尼山待满三年吗?其二,如果她会在学校流-产,那她还是祝英台吗?这不是一个小问题。
据清朝时期的民间古本记载,祝英台是孤身一人去的尼山,没有带任何随从和丫鬟,这恰恰体现了祝英台那种无人能比的胆识和勇气,在尼山,没有人认出她是女儿身,与梁山伯同-床三载依然是冰清玉洁,这也体现了祝英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尚心性和品质,更应证了民间所传的三载同-床如兄弟的说法,也就是说,在杜撰祝英台那个人的心里,祝英台是一个纯洁无瑕、有胆识、有志向、有勇气、有决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完美的体现出那种至高无上的精神,才能三载同-床而不为所动,试问,就连同-床共桌的结义兄长梁山伯都没认出来,其他人又岂能认得出呢?
……
好了,别的也就不多说了,关于梁祝中的缺陷和矛盾,后面自有解答,既然这部书的名字叫《戏说化蝶前后》,当然就不是人们所知晓的那一点点了,可能有人会说了,梁祝不就是人们所传的样吗?你还能整出个啥花样来?哈哈,这只能说你了解得太少了,化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告另外,再给大家说一下的是,由于梁祝是我国民间爱情宝典中的魁宝,也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的一点一滴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重,为了不影响梁祝的原始味道,含羞将用稍微原始一点的风格来撰写他们的故事,所以,看起来不免有些许的古普,希望大家莫怪,梁祝不仅止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相信大家多看几章就习惯了。
喜欢戏说化蝶前后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