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慕容建中确实是直接拒绝了赵光义,而且他的态度极其强硬,坚决不同意潘影嫁入皇家。直言潘影和杨延辉青梅竹马,两情相悦,非卿不娶,非君不嫁。还说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让赵光义最后无话可说。
对于这件事,他可不敢给什么模凌两可的答案。要不然赵光义故意曲解,那他岂不是太对不起女儿了。
赵光义本想通过结亲,为儿子拉拢潘家。可没想到慕容建中拒绝得这么彻底,根本不给他留机会。而且,潘影和杨延辉还是搞到一块。也就是说潘家和杨家最终还是成了姻亲。再加上潘旭和杨延辉的情谊,潘杨两家虽称不上同穿一条内裤,但关系比起以前,更加亲近。这无疑会打破朝中的平衡。所谓无党无派,千奇百怪。朝中的百官都尿一块去了,对于当皇帝的未必是好事。
“看来得另立一派啊!”赵光义暗想道。
宦海沉浮多年,慕容建中的政治敏感还是挺灵敏的。他当然知道这样一来,他肯定会受到赵光义的打压。赵光义也很快很扶持新的更听话的人上台。这个人,他用十二指肠想都知道他是谁。
一定是那个“大事不糊涂”的吕端。
只是,现在朝堂的格局已经形成,吕端虽然论资历,论德行都不在话下,但他也只是“大事不糊涂”,根本就不是一个精明的人。他虽然是个正直的人,一向坚持原则,但绝不是一个好的领袖。要不然,当初赵光义怎么不扶持他。说到底,吕端也是赵光义无奈之下的选择。
事实果然如慕容建中所料。接下来,赵光义不遗余力地支持吕端,将他升为4参知政事。可效果依旧不明显。现在大宋的朝堂,文官以慕容建中为首,武官以杨继业为首,在加上代表宗室的赵德芳,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吕端根本就插不进来。这样的局面原本是赵光义喜闻乐见的。但现在他才发现,现在已经有了尾大不掉之势。如果是泾渭分明倒还好,但现在这三派相互之间都有联系,都很有默契。那可就不妙了。赵光义很怕赵宋会像春秋时的晋国一样,公卿越来越强势,国君越来越势弱。最后被公卿霸占了朝政。现在大宋的朝堂已经有了这样的苗头。赵光义为此感到深深地忧虑。如果公卿们像晋文公,晋襄公时那样忠心倒还好,就怕出现韩、赵、魏、智这样野心勃勃的公卿。这已经是比较乐观的结果了。要是出现一个王莽式的人物,那简直是赵宋王朝的灾难。他倒还有另一条路可以选,那就是竭力支持身为宗室的赵德芳,那倒也可以,不管怎么样那都是本家人。不管怎么样,这江山到底还是姓赵的。但他又害怕会因此像西晋那样,出现“八王之乱”。
虽然赵光义想得很多,想得很远,也越想越心急。但现在他却进退维谷,毫无办法。因为现在仅仅露出一丝端倪,三家的领袖对大宋确实忠心耿耿。他拿什么理由惩罚他们。上一次拿杨继业的小错说事,文武百官已经对他很不满了。
最后,赵光义只能安慰自己,时代毕竟不同了,大臣们或许根本没有这种心思。另一方面,他又一心要找一个机会,重新树立他为君的威严。凭借君威,将朝堂中的势力重新洗牌。
很快,赵光义等待的机会就来了。
话说去年幽州一战,辽国失去了燕云地区大片土地。大部分势力都被赶到长城以北,只有耶律斜的数万人还在云州苦苦支撑。消息一传到上京,辽国朝野一片哗然。尤其是萧太后,她完全没有想到宋军,或者说潘仁美这么厉害。面对辽国有数的良将耶律休哥,兵力还处于绝对劣势,竟然就这么干脆利落地解决了。而且,最令她惊讶的是,耶律休哥居然输得那么快,输得那么惨。
虽然萧太后感到很震惊,但她本来就是个刚强的女强人。很快她就回过神来。她当机立断,一面下令让耶律斜死守住燕云之地的其余四州,一面派军队不断袭扰燕山五州。尤其是居庸关,那里是辽军攻击的重点。
但是,慕容建中和杨继业在临走前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他们沿着长城和依靠燕山布置的防线,可谓是密不透风。辽队根本就占不到一点便宜。反而被宋军趁机打了几次反击,损失惨重。
与此同时,长城以内的云州地区,辽宋双方也爆发了巨大的一系列冲突。耶律斜派出小股精骑,不断袭扰大宋边境,有的甚至越过燕山,直接偷袭宋军的粮道。对燕云地区作战的宋军造成极大的困扰。
战场上动真刀子,在不见硝烟的外交场合,辽人也不断在耍嘴刀子。幽州之战结束后不久,辽国萧太后就派人给赵光义送来一封国书,言辞更外严厉,信中督促宋军尽快撤离燕云十六州,归还辽国神圣不可侵犯的土地。还扬言要带着百万雄师南下,像数十年前的耶律德光一样,攻破汴京,俘虏中原王朝的国君。
赵光义看了这封国书,对此嗤之以鼻,根本没拿它当回事。不仅如此,还经常把它拿出来给朝臣看,对着辽国冷嘲热讽。
随后,辽国陆续又发来几封国书。但赵光义发现,辽国方面的言辞越来越平缓,越来越温和。一开始还叫嚣着让赵宋军队退出燕云地区,否则就挥军南下,教训赵宋王朝。很快,也许是辽国人发现这样没有效果,也不切实际,就没有再说让赵宋无条件归
喜欢目标,名留青史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