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欧阳振华告别之后,刘邦国就匆匆辞别了正跟他如胶似漆的欧阳芷晴,登上了前往德意志的渡轮。这是他此次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也是对他以后发展至关重要的一次旅程。
到达德国之后,刘邦国又一次故技重施,以投资重工业为名,轻易的敲开了德国这个极为重视工业发展的国家大门。也很快通过关系见到了在后世名声响亮的军事战略家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alfredvonhlieffen)。
但凡说起一战德国,人们最先想到的人肯定是威廉二世和小毛奇。很少的一部分人会告诉你:其实一战中德国的具体路线在十年前早已定好,威廉二世和小毛奇在一战时的军事动作,大部分都是根据这个计划来走的。这个计划叫‘施里芬计划’,制定这个计划的人就叫做阿尔弗雷德·施里芬。
作为德国参谋本部的著名参谋总长之一,施利芬的长相离标准的职业军人差得很远:脸色苍白,身形消瘦,略有些谢顶,恰如一个文弱书生。而最令人诧异的,莫过于这位近代史上著名的战略大师的眼睛一如普通人一样灰暗无光,全不见战略家独有的灵气与智慧。自然,熟悉施利芬的人则对这一点不太会感到惊讶――他本是一个高度的近视眼。
在十九世纪至二战结束前,世界陆军之强,莫过于德国。而作为德国陆军的最高指挥机构的德国参谋本部,特别是一战前的德国参谋本部,更是藏龙卧虎、人才辈出,至今仍然令无数热血男儿心向往之。
在德国参谋本部的历届参谋总长之中,成就最高的当数辅佐俾斯麦先后打赢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统一德意志的毛奇(ke);而最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当数毛奇的继任者、1900年出任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元帅的瓦德西(waldeee)。施利芬是瓦德西的后任,任参谋总长的时间是1891年至1906年,共15年时间。他退役卸去总参谋长后,依然在德国的军队之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根据小毛奇在一战中的表现就可以看得出来)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一手努力所缔造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改变了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使得老牌欧洲强国无不对之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同时,德国地处欧洲中心,列强环绕,战略上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这种强烈的危机感使得德意志在统一不久,德国参谋本部便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应对未来全面的欧洲大战。这种研究的强度,在施里芬上台之后才正式的达到了巅峰。
1891年,也就是他出任德军参谋总长的第一年,施里芬便提出了一份“备忘录”,被称为第一号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施利芬采用了军事学家所罕见的“剧情排演”的方式,推演了未来欧洲大战的基本过程,提出了“时间差”的战略构想与实施方式。
之后,施里芬又在1892年和1894年提出了第二、第三号备忘录,这三份备忘录,便是“施里芬计划”的基本雏形。此后,在任期内,施里芬主导进行了对未来战争的无数的演习、沙盘演练与讨论,对备忘录进行了反复的修改。1905年12月,施里芬完成了最后一份备忘录,并于1906年亲手交给了继任者,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至此,完整的“施里芬计划”终于成形。
施里芬计划就是我们日后的闪电战的雏形,也可以说,施里芬将军也就是闪电战计划的初步提出者,他认为,在战场上用炮火掩护装甲部队和步兵冲锋的做法可以迅速打击敌人,这种施里芬计划的提出使得德军在一战初期所向披靡。
但是非常可惜,小毛奇虽不乏智慧,但却完全没有魄力。他既然不能根据自己的理想来重新拟定一套战略,而对于前任所移交下来的计划也感到无可奈何。他内心里对施里芬的思想不敢苟同,甚至对它缺乏信心,但他对于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元帅有一种自卑感,在表面上不敢明白地表示反对,尤其是那无异于向整个参谋本部挑战。这种矛盾的心理,也让这个本来极其完美的计划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使得施里芬数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1913年,80岁的史里芬临终时仍一再叮嘱:“必有一战时,切莫削弱我军的右翼力量。”尽管这一临终嘱咐随着德国悲剧的落幕而成为军事史上的名言。
刘邦国之所找到他,除了他现在是德军总参谋长外,还有就是他精准长远的战略眼光和他在德国政治上影响力。相对于谨慎的小毛奇和好大喜功的大胡子威廉二世来说,他更开明,更懂得物尽用,也容易说通一些。可以说只要能够说动他,凭着他现在在德国的军队中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与决策力,便会直接导致德国在政治上的倾斜。
还有就是他的‘施里芬计划’,后世虽然很多军事家(不管是德国的敌对国还是同盟国的)对这个计划都是赞誉有加。但事实上,这个计划虽然实施了,却并没有成功。
暂且不论是不是因为小毛奇没有按照施里芬的意愿来开展实施,从而最终导致这个计划的失败。单说这个计划本身就很有问题,这并不是说施里芬想得不够周全,而是因为他不管再是战略大师,眼光再朝前,也不可能完全料到十年后的局势(施里芬计划从制定完成到正式实施整整经历了十年),除非他像刘邦国这样是后世穿越过来的人!
刘邦国现在所要做的,就是说服他,不仅是为自己现期的发展,更为即将到来的一战埋下一
喜欢启示录1904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