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虑这个地方。很穷。非常穷。特别穷。
它处于河内的最北端。可是张杨却一直没有往那里委派过官吏;它的西北方和东北方面临的都是袁绍的势力。可是袁绍却一直懒得派兵占据那里。如果您知道后世那个用了十多年才修建了红旗渠的林县。那么您就可以想见林虑这个地方的情况了。因为林县的古称正是林虑。
那里缺水。极度地缺水。
没有水的日子里。人们只剩下两种选择:一是外出讨饭。二就是等老天爷开恩。要饭可能还能讨一点活路。坐等老天爷下雨的通常全村子都饿死了。所以河内郡连那里详细户籍资料都没有。前几年的大村子。现在也许就是一个废墟。
不过今年的雨水倒是很好。可是林虑那里的百姓还是有人抛下土地。外出要饭。站在朝歌城门口。随处可见饿得皮包骨头的灾民。隔不上几步就有一个饿昏乃至饿死的灾民。他们都是些自耕农。不是因为没有地。而是因为没有水!
除了天上落的雨水。剩下所有的水井都被几个大户给占了。这些个大户。家里有井。平时不慌。遇到荒年把包裹一卷。逃到邻近的郡县继续过自己的享乐日子;等到下了雨。地里有了收成。又带着几百个蛮横的家丁气势汹汹地回来收租子。
也许你要说收个税还要几百人是不是太夸张一点。其实这一点都不夸张。这些地主回林虑来收租子。人带少了根本没用。因为各个小村子之间也不太平。平日里为了抢水。时常要进行械斗。村村都有自己的护井队。大的有百八十人。小的也有六七十人。这些护井队员们都是村里的大小伙子。几乎天天械斗。战斗力不亚于正规地官兵。至于那些没有护井队的村子。如果不依附于某个大村子。那么最可能的结局就是水被抢光。姑娘外嫁。小伙子打一辈子光棍。老头老太全被饿死。无论荒年还是风调雨顺地好年景。他们地唯一出路就是抛下土地。出来要饭。
这样一个穷乡僻壤正适合曹铄他们安心地休整发展。反正李枫用卖茶叶的钱已经偷偷买进了大量的粮食;而当地这些护井队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地兵源。可是。如果护井队被征调了。他们的家属该怎么办?军队根本不可能连他们家眷的伙食也供应。如果一时心软供养他们的话。没过两个月军队里地粮食就会被全吃出来。可是不供养家眷。那些个护井队根本不可能死心塌地地听从曹铄的命令。这是一个死局。却被曹铄用一个过去没有人想过的方法解决了。那就是修渠!一方面可以在修渠地过程中训练整顿这些护井队。另一方面。可以以工代赈。养活这些护井队地家属。
当然不是修后来那样覆盖全县的大渠。以现在地技术水平。既没有火药。也没有足够数量的合格技术人员。修一条东汉末年版地“红旗渠”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可是如果把灌溉面积缩小一大半。只灌溉林虑县治所在。还是很有可能的。大致的修渠方案就是以浊漳河为源。在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虑。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超难。几乎没有一个人主动支持。大家都觉得这一想法是天方夜谭。提出这一想法的南华囚仙是个傻子。而相信并批准这计划的曹铄是个呆子。
南华囚仙经过精确计算。为了引水入林虑。需建主渠一条。长约三十五公里。渠底宽四米。渠墙高两米左右。总干渠从分水岭分为三条干渠。第一干渠向西南。经姚村镇、城郊乡到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长十公里。渠底宽三米。渠墙高一米。可灌溉面积多达三十万亩;第二干渠向东南。经姚村镇、河顺镇到横水镇马店村。全长也是十公里。渠底宽一米七。渠墙高一米左右。可灌溉面积约为十二万亩;第三干渠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五公里。渠底宽一米。渠墙高半米。可灌溉面积约五万亩。这样一来。所要修建的水渠要长达六十公里。放在古代也是一个了不得的大工程了。
(由于是在公元一九六年左右挖渠。比历史上早了一千七百五十多年。水土流失比后来要轻。而且植被覆盖也远好于后世。所以各项指标比后世那条至少要缩水一半以上。这样一对比。再想想现在。大家可知红旗渠的难度了。怪不得这天河般的红旗渠被当地百姓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要开渠首先就要解决土地的问题。这条渠到底要从哪里过呢?作为曹铄军队未来战争的总后勤地。必须保证开渠后所灌溉土地处于曹铄的严密保护下。或者说是严格控制下。也就是说。开渠后所灌溉的土地一定要大多处于荣军农场的控制之下。这样才能保证曹铄部队的粮食命脉不被外人所控制。经过南华囚仙精确的测量。开渠后形成的旱涝保收田目前正好正处于被弃耕的状态。属于无主土地。所以曹军一到林虑。除了派出探马哨岗许进不许出外。剩下的部队一个劲地忙着占地盘。不单单是给荣军农场占地盘。也是给自己占地方。毕竟曹铄曾当众下令军功授田。眼下先抢下总比日后没地好。
地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剩下的就是粮食供给的问题。修建这道大渠需要征用许多农夫。他们需要口粮和一点勉强能糊口的俸禄(可用粮食代替)。而如果全部由曹军支付。那么曹铄离破产的日子也不远了。想想披个破麻袋。当上丐帮帮主的样子。曹铄就不寒而栗。可是真如果免费征用农夫服劳役。恐怕
喜欢跟随曹操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