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先至西域鄯善国,其王三心二意,既事匈奴,又惧汉朝威武。匈奴使节竟和汉使同在其国。班超知道形势危急,便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率随从杀了匈奴使者。鄯善王为势所逼,于是归附了汉朝。既收鄯善国,又征服于阗国。班超于此,决意收服西域,还是那支三十多人的队伍,孤军直遏疏勒国都,深入虎穴生擒疏勒王,一举安定了疏勒国,打通了丝路南道。
公元74年底,匈奴进攻汉军,汉西域都护偕2000汉军全数阵亡。
班超者真英雄也,孤立无援,匈奴发兵攻疏勒国都,班超率领少数汉军守城数年,(想想近代的中国军队,汗颜)汉军形势虽危,但只有死者并无降者,终以退敌。
公元76年,汉廷诏谕班超回国,弃守西域。班超毅然孤军留在西域,首先平定了疏勒贵族叛乱。再以疏勒军队为主力北征姑墨国,大胜而归。稍后几年,疏勒国都尉番辰发动军事叛乱,班超平定之。乘势而行,班超又领汉军击破莎车国。
公元90年,大月氏7万大军东越葱岭兵临西域。班超又以少胜多,迫使大月氏军队投降。
公元91年,班超统一西域全境
此功此业,足以为我等万世景仰。有班超立我大汉雄威,谁敢言汉族不能冒险进取,三十六人而灭数国,亘古未有,其业可证我汉族血脉勇武进取,此精神不可不传于世,故立班超为我汉族冒险进取之魂魄。以文记之。
(汉篇(一)蔡文姬)
汉:蔡文姬-汉族的凝聚精神
在一个变乱的时代里,当生命如烛火般摇曳,如叶舟浮泛于洪波之上的时候,个人的命运常常是沉浮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之间。当我们回首到东汉末年那个民族间互相杀戮的时代里,除了感觉到帝王英雄们在鲜血和泪水染成的历史舞台上的喜怒哀乐之外,也不要忘记了普通人的生命所担负的不能承受的重负。因此,我将要为这样一个人物写出她的痛苦和无奈,以及她的执着,汉族英雄们的精神是我们的财富,而她的精神正是汉族平民精神的汇集。也正是有了她这样的汉族精神,我们的民族在无数次屈辱的倒下之后,又骄傲的重生。她,就是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文姬是她的字,她出生于一个大儒的家庭,父亲是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本来这样的环境等待蔡文姬的是无忧的生活,更何况最初的婚姻中,她嫁给了作为河东世族的卫姓家族,她的丈夫卫仲道也是个才学出众的士子。幸福的生活本来就是相同的,衣食无虑,相夫教子的生活应当为所有时代的女孩子们所羡慕。然而也许是天妒良缘吧,婚后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为咯血患病而死去了,蔡文姬也于随后不久带着丧夫的痛苦凄然离开了卫家。
或者这对青春年少的蔡文姬来说只是人生上的一次挫折,时间仍然可以磨灭此类的痛楚。
然而,汉民族的悲惨的命运将要变成她的命运,她将以自己柔弱的臂膀去担负起分散到每个人身上的具体的民族悲剧。
腐朽的统治带来的黄巾起义导致辞了豪强地方势力的扩大,东汉国家的政权的动乱,就要把蔡文姬和整个汉民族带入另一个时代。
董卓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把持朝政后,为了笼络作为名士的蔡邕,封他为中郎将,后来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又被吕布所杀,蔡邕也因此被连累治了死罪。军阀混战的时期开始了,边关各个胡族的军队也趁机频频入侵中原,抢掠人口,而蔡文姬不幸在失去夫君和父亲之后,沦入了敌手。一个少女在家破的苦闷中,被国破的命运带上了远去大漠的险途。这年她二十三岁。
此一去其实生死难料,但是做为小儿女的蔡文姬除了顺应命运的大势而动之外,又能做些什么呢?她饱尝了流离于外族生活的痛苦,以她的才貌被嫁给了匈奴左贤王,也为匈奴王生下了二个儿子。
有十二年了,匈奴的日子苦闷而又无奈。南方的故国,战乱峰火虽然看不见,但是心里隐隐的痛又岂是时光所能平淡。
十二年了,终于等来了汉家的旌节,蔡邕的学生曹操已经贵为汉朝宰相,他派人出使匈奴要把她赎回来。但是作为汉家女的蔡文姬,既难忘自己的故国家园,归国的欢畅下又难掩对儿子们的慻顾之情,柔肠寸断时忍不住泪如雨下,往事离乱,十二年的经历不能风消云散,真性情的汉家女儿蔡文姬为此留下了催人泪下的《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作为感情的寄托和归宿。唐代人有诗云:“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也算是对此凄凉的精确写照吧。
归汉的蔡文姬是伟大的。在流离与等待之后,在屈辱和悲愤中坚韧的活了下来,在亲情的割舍间选择了归国的执着。这也是汉族虽然几经亡族,而终于亡而不灭的精神源泉所归。每当国家破碎,普通的汉族人不能反抗的时候,也总是在默默的等待着,在暴虐的统治下坚持着不放弃对自己民族的信仰。所以无论艰险阻碍,汉族人始终坚持不放弃对本民族的热爱和期盼的精神是为民族凝聚的精神,也是为汉族精神。
附:
蔡文姬《悲愤诗》《胡胡笳十八拍》
《悲愤诗》
汉季失权时,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
喜欢诸夏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