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乙亥,皇上终于正式下诏,以卫国公赵曮为皇太子,拜开府仪同三司,封荣王,更名为询。以前赵曮虽是养子,但名不正,此次终于正名,立为太子。三天后,宋宁宗再次下诏,晋国公进封晋王,封地在泉州,食邑五千户,同时任命晋王为威武军节度,福州大都督府长史,又兼福建路招讨使和福建路转运使,十天之后前去赴任。
宋宁宗的这个决议令所有朝臣都大吃了一惊,万没料到晋国公刚升王,就获得如此大的权力。威武军节度与福州大都督府长史表示他拥有整个福建的兵力,又管泉州与福建部分民政,福建路招讨使表明他可以以剿匪名义调动福建路的各州各军兵马,而福建路转运使则使他可以掌握一路之财赋,这样,军权、财权已经集中他一人手中,而且还可以管理民政,权力不可谓不大。他之上的福建路安抚使、都督宁采贤与他还有旧交,更是令朝臣惶恐。所以群臣立时发难,他们首先推出一人,谓亲王封邑二千户以上,本朝并无成法,请皇上收回成命,不可破了祖宗规制。其后,立时又有官员站出,晋王某次所写的贴子有所不妥,不重视礼仪,所以请皇上收回对晋王的任命……满朝文武开始展开如同潮水般的攻势。
宋宁宗也是不胜其烦,所以在下诏之后不久,就派人宣赵玄进宫。
他是在御花园的宜心亭见赵玄的。已到了夏季,天气炎热起来,但周围的流水、瀑布、绿树、奇花还是让人感觉到凉爽之意,再加上徐徐而来的清风,浑身舒畅。
赵玄依礼见过宋宁宗后,即被赐座。赵玄有些疑惑,宁宗的身边杨皇后并不在,这个可有些不太寻常,据他所知,杨皇后一般总是缠在宁宗身边。
宋宁宗有些爱怜看着赵玄那仍略嫌稚气的脸庞,心中即有欢喜也有悲伤,以后恐怕很难再见这位自己最疼爱的侄子了。只是他又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赵玄要是再努力些,多学点诗书,说不定群臣可以同意立赵玄为太子。宋宁宗念头转了一下,长长的叹了一声气,这也只是空想而已。
“陛下有何烦心事?可有儿臣能够效劳之处?”赵玄正感到奇怪,不明白宋宁宗叫自己来为何只是慈爱的看着自己,不开口,听了他的长叹声,忍不住问道。
“玄儿,过几日你就要去泉州了,朕恐怕以后很难再见到你了。”宋宁宗有些伤势的道。赵玄脸上多了调皮的笑容,“陛下何出此言,每年正旦,儿臣是必然回来的。”
宋宁宗点点头,“也就那时候可以回来了。”
“陛下若有需要,儿臣可以随时回来。”
宋宁宗摇了摇头,“哎,不要以为朕不知道你与荣王之间的争斗。你若是擅自回来就算有朕护着你,恐怕也不安全。”
宋宁宗虽贵为皇帝,但不是万能的,能够约束他的就是在他之下以百计的文武大臣。中国以德、礼治国,即便是皇帝也不能摆脱,若有官员以道德的名义向赵玄发难,百官轮流攻击,即便是宋宁宗也无法相护。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他的意旨绝对公允、不可违反,圣旨既下,任何人都不得再有任何的非议。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清楚,我们的庞大帝国,以文人管理为数至千万,甚至万万的农民,其事端纷杂多变,难有头绪。如果将全部的实际问题都在朝廷上和盘托出,细细的分析研究,检讨得失,是万万不可能办到的。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抓住了礼仪这个要点,要求大小官员按照一套现成的规矩行事,按部就班,上下有序,并以此作为全国的榜样,虽皇上也不例外。
礼仪体现了尊卑等级并维护着国家的体制,可这样一来,连皇帝都不得不陷入礼仪的羁绊之中,因为皇帝就是中国的宪法,而这个宪法的核心就是道德与礼仪。如果连皇帝本身都不顾礼仪,则表示宪法遭到破坏,势必引起社会动乱。
在礼仪之下,皇帝只能是百官之首,他的意志不能与百官的集体意志公然违抗,一个强势的皇帝只是将自己的意志与百官的逻辑相契合,从而利用百官完成自己的事业,如唐王朝之李世民,一个弱势的皇帝,只是因为他的意志不符合百官的逻辑,最终可能走上与百官相持的道路,如明帝国之正德与万历。
赵玄大骇,万万没有料到宋宁宗竟然对自己与赵询之间的事了解。其实细想也就明白了,韩侂胄与他的关系非浅,不可能不将这事告诉他。只是宁宗虽然是一个大画家、大诗人,但却不是个大政治家,明知家里出了这种严重的事,仍是没有办法解决,只能暗中打点。
赵玄干笑了两声,小脸因为肌肉的紧张而紧绷了起来,“陛下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可以看透。儿臣以后一定约束手下,不会轻启兵端。”即知宋宁宗看穿,赵玄也不加以隐瞒,大大方方的道出。因为他深知宋宁宗的个性,他最恨的就是有人在他面前撒谎。
赵玄早就看透了中国文官体制的特点。四书的开头劈面而来的就是“诚信”,这已经成为治国的基石。虽然这个文官体系在内心可能并不重视诚信,但口头上仍是作为口号喊出的,以此整合所有的文官,如果不是这样,整个国家的体制都可能崩溃。
“你去了泉州,朕多有不安啊。其实朕是想让晚两年去的,只是也没有办法。”宋宁宗有些无奈的道。
赵玄微微一凛,看来这次是百官齐齐向他施压,他也抵挡不
喜欢十三世纪——希望与转折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