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至少在半径为两千光年的范围之内,不存在潜在威胁了。
换句话说,至少在未来的两千年内,人类遭到灭顶之灾的可能xing几乎没有,因此幸存者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人类文明。
显然,这是一种非常盲目的乐观。
没过多久,科学家就发现,进行这种星体级的改造工作,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显得太落后了。
更致命的是,这种星体级的改造工程,需要大量的能源与资源。
问题是,进行星体级改造工程,人类打算获取的就是能源。
可以说,理论上没有错,可是要想实践,几乎上不可能。
结果就是,在随后的一千年里,人类文明才做好了星体改造工程的准备工作,并且积累了足够多的能源。
在这一千年里,人类文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大量没有遭到破坏的星系得到开发,特别是这些星系里的小行星、巨行星的卫星、彗星与体积较大的陨石。
要知道,在过去,人类根本不在乎这些资源贫瘠的星体。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颗小行星的半径是一颗类地行星的一半,那么在理论上,这颗小行星上存在的资源就只有类地行星上的八分之一,如果将其改造成人类的家园,则容纳能力只有类地行星的四分之一。事实上,大部分小行星的半径都不到类地行星的十分之一,因此其潜在资源不到类地行星的千分之一,可供开发的生存空间不到类地行星的百分之一,基本上没有开发价值。
只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人类不得不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
要知道,人类还没有进化到可以在气态巨行星上生存的地步,因此除了类地行星,小行星与巨行星的卫星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而开发这些星体,最欠缺的就是资源,而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水。这也是人类开始捕捉彗星,并且开发彗星的原因,因为大多数彗星的主体结构就是冰晶。另外,某些大型陨石上,拥有非常重要的稀有金属。此外,用一些体积适中的陨石撞击某些小行星、或者是巨行星的卫星,是进行星体改造,使其变得适合人类居住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总而言之,在这一千年内,人类就像大灾难后幸存下来的耗子,开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改善生存环境。
所幸的是,宇宙足够大,有足够多的可以利用的资源。
事实上,资源还不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
经过一千年的缓慢恢复,人类的人口增长到了三十万亿,已经超过了战前,规模效应再次显现了出来。
与战前不同的是,这次人类变得更加分散。
三十万亿人中,除了大概四万亿居住在太阳系之外,另外二十六万亿分布在大约十万个星系里面,也就是说每个殖民星系的平均人口还不到三亿。当时,最多的一个殖民星系里只有大约五十亿人,还不到昧时代时期,地球上的人口数量,甚至比当时太阳系里规模最小的殖民地还要少得多。
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人类的凝聚力,提高了宇宙人类政府的地位。
可问题是,导致人口极度分散的主要原因,就是资源太少了,每一个殖民星系里的资源都不足以养活更多的人。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在资源如此有限的情况下,有必要让那二十亿在战争中丧生的人复活吗?
要知道,当时除了极少数地位显赫的大人物之外,所有在参与了第一场宇宙战争,并且立下誓言要恢复人类文明,让丧生的同胞复活的人都已去世,而后代需要承担起前辈的文明义务吗?纟t!。
喜欢燃烧的海洋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