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贡院大门口,贾瑞和胡杏山、马福山、陈文祥会和,很快,贾雨村也挤了过来。
“各位答题如何?”
贾雨村急切问道。
“唉,一言难尽啊。”
马福山沮丧道。
“难在何处,是不是在五饵三表和申商之术上?”
贾雨村学问其实很不错,得到了题目之后,又跟别人在一起探讨过,一下子就看到了这两个难点。
“是啊,这个五饵三表到底是什么东西啊?”
胡杏山到现在也没弄明白。
“福山,你知道么?”
贾雨村对马福山还是寄予希望的。
“这个……,学生惭愧,还真的不知道。”
“文祥经验老道,是否知道?”
“唉,我考了十八回,还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的题目,实在不明其义。”
对于胡杏山,贾雨村是不抱希望的,直接就忽略过去。
对于贾瑞,他也不报什么希望,但是现在贾瑞是地主,出于礼貌,贾雨村也就问了一句。
“天祥是否了解?”
“巧了,我还真的略知一二。”
“哦?说说看。”
“这个五饵三表,乃是西汉贾谊给汉文帝提出的对付匈奴的策略。”
“五饵,是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上以召幸之。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
“三表,说的是以立信义。好人之状、好人之技。”
总的意思大概是在跟匈奴交往的时候,就给他们豪车,名牌服装,山珍海味,艺术,美人儿,房子,土地,金银财宝,奴婢。
如果有匈奴人来投降、归附,皇上就应该自召见他们,亲手给他们倒酒,夹菜。
皇上对匈奴应该讲信誉,尊重他们文化和风俗习惯,学习他们的长处。
这样一来,就能分化瓦解匈奴,让他们沉迷于享乐之中,丧失斗志,感念汉的恩德,羡慕大汉的先进文化和生产力。
背后的逻辑,大概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心为上,用软实力取胜那一套。
这个策略的背景,是汉初的时候,实力不如匈奴,所以不得不这样做。
比如和亲,还有越王勾践把西施送给吴王,后来宋代给辽、金岁贡,玩儿的都是这套路子。
本质上,就花钱买平安。
至于这个策略的实际效果如何,就不太好说了。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汉代的班固,就曾经嘲讽贾谊的这个策略。
在贾瑞看来,这个策略其实就是一种幼稚的理想主义。
在实力不如人的情况下,作为权宜之计,未尝不可。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通过收买和示好,就能让周边的蛮夷们心慕中土?主动归附?
效果如何且不说,光是付出的代价,就难以承受。
最后的结果,就是求得一时平安,但百姓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国家之间的竞赛,从来讲究的就是利益和硬实力,靠这些东西,即使有作用,也非常有限。
就目前的大德帝国来说,北方的鞑靼威胁最大。
朝中不少人,尤其是以西林派大臣为代表的势力,就主张这一点。
具体的就是互市通商,每年给鞑靼一笔钱,甚至和亲,换取双方和平相处。
接下来又讨论申商之术。
马福山知道这是申不害和商鞅,但是对两人的变法内容知道的不多。
胡杏山和陈文祥干脆连申不害和商鞅这两个人物都没有解读出来。更谈不上了解他们的变法内容。
审题都有审不明白,想写出好文章来,更是不可能,只能胡说八道,最后的结果就是文不对题。
贾雨村又问了贾瑞文章的构思,最后没有作出评价。
不是他认为贾瑞的文章不好,而是文章写得很好。
第一场考试的结果,对于是否中第非常重要。
如果单纯从文章的角度来说,贾瑞的成绩应该算是很不错。
但也正因为这一点,他中第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原因就在于评卷考官的个人见解和喜好。
如果遇上西林派的考官,贾瑞的观点就跟他们对立。
如果遇上强硬派的考官,就会非常赞赏贾瑞的文章。
科举说是公平、公正,但是这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实际上,还有很多个人因素掺杂其中。
当然,这些事情贾雨村不会说出来。最后的结果如何,贾雨村也无法判断。
贾瑞几人回到贾府,众人就纷纷过来询问。
因为还有两场,现在也无法判断结果,众人就纷纷回去。
从考场出来。陈文祥就一直流鼻涕,精神不振。
问他也只说是昨晚上冻着了,回来喝点姜汤就好。
众人走了之后,陈文祥一头栽倒在地,晕了过去。
急忙抬到炕上,手忙脚乱地又是喊,又是掐人中,忙乎了一阵,才把他弄清醒过来。
贾政和贾雨村在场,就急忙叫人去找大夫。
王太医来了之后,号了脉,开始开方子。
“老太医,究竟是何病症?”
“年事已高,舟车劳顿,日思夜想,在科场上又冻了一天一夜,加上南方人水土不服,就是如此了。”
“他没事儿吧?”
“脉象紊乱无力,静养为好,不可再操劳,更不能在挨冻。依老夫之见,剩下的两场还是别考了。
喜欢红楼野心家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