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为什么决定迁都?因为那里是北京,是燕云十六州,是从塞外进入中原的门户,是保卫大明江山的屏障!皇上定北京为国都,就是以天子之尊,直面蒙古人的威胁,使自己时刻保持警惕,以君王的无上权威,为大明江山、为天下苍生保驾护航。这就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现在是永乐盛世,大家都盼望着能过上太平日子,都希望不再有战争,张灏的心里也是一样。我也企盼着大明朝能够长治久安,延续千年万载。正因为如此,我才不得不说: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当然,我并非好战之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八个字,出自《司马法》,它的前面还有七个字——‘国虽大,好战必亡’,这两句话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
○“到底是文治重要,还是武功重要?很多人争论不休,可惜说的全是废话。正确的答案其实很简单:文治和武功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要说的不是宋徽宗、宋高宗,而是一手缔造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二十余年,四海升平,国家无事,李隆基不禁志得意满,心生懈怠,朝政日渐荒废。他内宠杨贵妃,外宠边将,把军国大事都交给了李林甫、杨国忠这两个奸臣,自己却是‘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优哉游哉,乐不思蜀。李隆基如此不思进取,果然遭到了老天爷的报复: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发动叛乱,不到一年就攻破潼关;原本‘乐不思蜀’的唐玄宗,还真的逃到四川去了。七年之后,叛乱才得以平定,唐朝的国祚,从此一蹶不振。”
○“‘国虽大,好战必亡’,不用扯得太远,元朝的灭亡,就是前车之鉴。蒙古铁骑曾经所向披靡,纵~横天下无敌手。完全靠武力打出来的蒙古帝国,其全盛时的疆域,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如此辉煌的武功,到头来也只是昙花一现。入主中原八十年后,蒙古人终于尝到了自己酿造的苦果——鞑子好勇斗狠,为了所谓的军功,攻下城池无数,摊子铺得太大了,皇帝却只有一个,哪里管得过来?而汉人对待蒙古人的态度,恰如唐朝名相魏徵所言:‘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他们心中压抑已久的愤怒和仇恨,一旦爆发出来,就连杀气冲天的蒙古铁骑,也无法阻挡其威势,偌大的一个帝国,很快就四分五裂。到了最后,还不是被我朝取而代之?”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完整的意思是:穷兵黩武的行为不值得效仿,无休止地对外扩张,国家即使有再多的钱,也会消耗殆尽,最终难以为继,朝局江河日下;与此相反,安享太平,骄傲自满,麻痹大意,对于潜藏的敌人没有必要的防范,偃武修文,兵备松驰,也会使国家处于危险之中,其覆亡之日,亦为时不远矣。——综上所述,这两句话其实是相反相成、合为一体的,不可断章取义,只凭一言半语,妄下定论。”
○“归根结底,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最重要的还是君明臣贤,上下齐心,为百姓做实事。为人君者,若能亲贤远佞,励精图治,事事以天下苍生为念,时刻关心百姓的疾苦,让他们过上安宁富足的日子,自然会得到万民拥戴,帝业永固。”
张灏慷慨陈词,永乐君臣不禁目瞪口呆,朱棣龙心大悦,立即下旨,封张灏为安东侯,加太子少师。
●张灏谢恩之后,接着说道:“皇上天高地厚之恩,臣无以为报。臣狂妄无知,厚颜向皇上要两样东西。”别人自然觉得他出言无状,朱棣却有些奇怪,问他所指的是何物。张灏答道:“臣想要一张名琴,为皇上弹奏一曲;还要一柄宝剑,为此次大捷宣威。”朱棣同意了张灏的请求,就在这君臣齐集的奉天殿,留出一块合适的空地,让大家一起观看他的表演。(张灏的弹奏和剑舞,自然是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皆备,不是只把歌词唱出来的流水账,也不是刚做出拨弦、挥剑的动作,就鼓着腮帮子开唱——真要是那么唱,肯定落了下乘,丢人丢到家了。)
●起先,张灏只看那张琴,不看那把剑。只见琴身制作精美,果然是世上难得一见的好琴。(这琴叫什么名字,我可不敢胡诌,反正是来自四川的。)张灏念起了白居易的一首诗:“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说完,竟向着这张琴鞠了一躬。他施施然(从容不迫之意)坐在琴前,对那些文官说道:“世人皆知,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却不知,孔明先生出山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余不自量力,揣摩一二,试作一曲《卧龙吟》,敬
喜欢明朝第一公子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