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阎象说的非常有道理,很有战略远见,但是他进言的方式方法却非常不对,口沫横飞,神态激昂,一副真理就在自己手里掌握的模样,左一个“公子须知”右一个“公子谬矣”,让袁谭觉得很没有面子,越看阎象越不顺眼这时的袁谭很能领会为什么父亲不愿意看见那个田丰了,再有才华又怎么样,也不能让自己这个主公下本来台啊?
最后在阎象的“努力”下,被驳的恼羞成怒地袁谭脸色难看,拂袖而走,没有当堂拔剑杀了阎象让袁谭觉得自己很有修养养气功夫足见深厚
耿直的阎象见自己的计划再次被上司漠视,唯有长叹,先是袁术,再是袁绍父子,都是如此,听不进逆耳忠言天下间哪里都一样没有直臣的容身之地,自己也知道这一急就激动口不择言的毛病不好,可是佞臣的谄媚却又万万学不来
失落的阎象一张脸皱的如同老了二十岁,找了个机会向袁谭主动请缨前往代郡,不增加代郡地兵力,那么自己去给纪灵助上一臂之力也好结果这个请求也被袁谭驳回,两个袁术一系的人不能放到一起,容易生事,这是原则
见自己如此尽心尽力帮助袁阀亦是属于被猜疑的对象,阎象愈加心灰意冷从此不发一言
幽州的战局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着变化在杨凤大军和李睿的援兵抵达战场后,代郡战场开始发生转折被阎象和袁谭寄以厚望的纪灵七万大军根本挡不住黄巾军地攻势在一场试探性的正面野战失败后,双方交换了战场主动权,纪灵接连退出数个城池,收缩兵力,缩小正面防守面积,同时派快马向袁谭请求援军
七万袁军都不够人家打,看来完全错误的估计了黄巾军的兵力调配,袁谭接报后暗自后悔,早知道听从阎象的意见就好了,从中山出击,夹击杨凤所有的军队都一样,有主力与非主力的区别,袁绍的军队都是如此,就不用说武器装备匮乏的黄巾军了,能顶住纪灵的七万袁军,说明幽州黄巾地精锐都投入了代郡战场,再去掉张燕率领地精锐,中山防线对面的涿郡黄巾军肯定是杂牌地乌合之众,错失了良机啊
当然,叫袁谭承认自己失误是不可能的,非但不能认错,反而正好趁势把失败推到阎象的失算和纪灵的指挥不力上,从而全面改变阎象先前的战略计划,重布置兵力,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打按照阎象的计划来打,这一仗就是打赢了功劳也不算自己的,所有人都会认为是阎象谋略出众,谁叫阎象在袁绍面前把风头出尽了如果这人做人低调一点,私下里向自己献策投靠,把功劳让出来,那自己自然就不会亏待了他,按他的计划冒冒险也没什么,自己也不是不肯接受他人意见的心胸狭窄之辈但既然不是一个派系的人,那就对不起了,不打压你打压谁?
特别是见阎象连自己被打压的原因都没弄明白,加令袁谭瞧之不起,这种人居然还敢当面教训自己,一口一句“公子错亦”,看自己有如白痴,其实他自己才是个真正不知进退的官场白痴
袁谭自己的计划简单的很,就是集中兵力死守冀州北线,等待南线大战的结果阎象凭十几万人就想全歼张燕的三十五万大军,他以为他是孙武还是白起?他要是真有能耐,就不会连袁术也保不住,要亡命冀州了
再向袁绍请示后,随着袁谭的军令下达,纪灵率军退出幽州战场遂随之南移,两军主力重于中山国、涿郡、河间一带厮杀对峙,战线错综复杂中山国以北沿涿郡一线,是杨凤率大军于袁军对峙,中山国以东与河间国之间的广阔地区则是张燕与袁军的战场,另外在河间国和渤海郡之间,还有一支数万人的黄巾军在纵横驰骋,与张燕遥相呼应
河间、渤海都是袁阀统治的老根据地,特别是渤海,那是袁绍起家的地方,根基深厚,在河北存亡的生死关头,各地豪门再顾不得保存实力,袁绍征召令到处,众豪门纷纷献出自己的私兵听从官府的调遣,几乎是倾巢而出,在短时间内就组织起十余万大军,对突入冀州的张燕诸部形成合围之势
渤海郡的黄巾军在四周越聚越多的敌军逼迫下难以立足,起不到牵制和破坏作用,还把自己陷入了困境,不得已退出袁阀的根基之地,与张燕主力汇合,集中兵力与增援而来的袁军决战双方的兵力大致相等,你打过来,我打过去,在河间国一带反复鏖战,把一个富庶的河间国打的支离破碎
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保证军队首先能吃饱肚子,张燕不得已纵兵抢粮,豪门地主的抢,老百姓的也抢,只留下口粮,然后驱赶其进入冀州其他各郡,给冀州增加混乱,增加袁绍的粮食压力这就是战争的残酷面,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胜利,为了胜利可以不择手段,因为所有的光明面和脉脉温情永远都不会出现在失败者的身上,失败者将会失去头上所有的光环,任由胜利者给自己戴上一顶顶代表邪恶的帽子,历史由胜利者书写
^_^后世解放前咱子弟兵也经常干打白条的事,
喜欢龙城飞将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