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与向往大汉文化,渴望融入大汉家族的熟番不同生番从上到下都不了解汉文化,在贵族地控制下基本没有交流的中原汉族在牧民们心中只有三个形象,其一,是掠夺地好去处,冬天过不下去了,那就秋天提前去抢一把,其二,汉族人都是低贱的是牛羊,本族人是高贵的,高贵的人不可以和低贱的人同处一片天空草原,其三,汉族人都很奸诈邪恶,他们一直在用种种手段腐化草原的战士,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地民族间的陌生、不了解是矛盾的基点,草原贵族的这种做法可以理解其实谁都在这样做,包括汉族间自己征战也是这样,这就是政治,友好的政权间可以相互称赞吹捧,适当的美化对方,敌对的政权不刻意丑化一番那就是傻子名正则言顺,不然怎么激励士气,鼓励战士勇敢杀敌?
对生番施行民族政策同样可以获得成功,而且那才是长久之计,不过需要长久的时间,坚持不懈地推行汉文化,推行汉语,要经过至少一、二代人的洗脑同化,不符合大汉现在的实际情况李晓是现代军人,没有人比他知道民族政策的好处**就是靠严格的民族政策团结了五十六个大小民族但是,那是有前提条件的前面几个朝代上千年地统治已经让这些少数民族认同了中国这一个国家,现在民族结构还比较单一的汉族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与匈奴、鲜卑的战争就如同后世国与国的战争性质相同,汉族不会认为这些外族人是同胞,外族也不会认汉族这个老大哥
除去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口,后世时汉族四亿人,解放后达到十三亿人,汉人占绝大多数,是理所当然的老大哥,而现在的大汉顶高峰时人口也没有过五千万,十余年战乱下来损失了大半,估计也就在两千万上下,还包括了黑户口,草原上全民皆兵,大的部族动不动就数十万控弦之士,与大汉地实力不差多少,这样地对比,采取怀柔手段显然不合时宜
李晓仔细分析之后认为,必须把对草原大部族的战争当作国战来打,不能用后世地一家人的眼光,那太迂腐了,况且很多民族到后世都绝种了,也不算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个,自己没必要有什么犯罪的心理负担既然是国战,那就是什么手段都能用,以削弱对方的实力为目的,那些以团结为基调的民族政策先放放,先把对手的人口减减肥再说,必须让大汉在人口上抢得战略优势,否则怀柔政策免谈,自己不能干养虎为患的事,没了人口,哪怕自己不在或战死了,五胡乱华的事也不会在历史上发生
正是经过李晓精密的分析,对日后局势的深入探讨,最后一锤定音,定下了生番熟番区别对待,战场上将领灵活掌握政策的基调其实乌桓应该算是熟番的,至少也是半生不熟,不过既然是将领灵活掌握,该怎么做那就是战场指挥员的事,张燕也不便干预
李睿笑着道:“正是,卑职想把这些俘虏在幽州各地游一游,振奋一下咱汉人的士气,让百姓们领略咱大汉的天威”
张燕立刻就明白了李睿的心思,借此次对外战争的大胜,来取得幽州百姓对黄巾军统治的认同,一支可以为百姓报仇不惜杀出塞外历经艰险的军队显然是值得他们支持的,是扩大黄巾军在幽州影响力的一招妙棋这个李睿虽然年轻,却是个人才啊,怪不得李晓能让此子独领一军,张燕暗赞了一声
军队进入长城,张燕杀了几百口羊来为出征之师接风洗尘,庆贺胜利
当夜尽欢,第二日,高兴了一晚还没有起床的张燕接到了一个坏消息,袁军大举反扑,大将纪灵率军五万攻入代郡,现两军正在激战中,战况不明朗
张燕闻报眉头紧锁,纪灵此人早有耳闻,是袁术手下大将,袁术覆灭后投靠袁绍也在情理之中在代郡张燕只留下五万人,地方部队、主力部队皆有,是用来镇压当地豪族作乱的,纪灵率五万袁军一杀过去,在尚未来得及消灭的豪族力量配合下,五万黄巾军是绝对抵挡不住的袁军突然进攻代郡显然是想切断幽州黄巾军的补给线,同时把战火引入幽州,不给黄巾军安抚地方的时间和机会,这一手很毒辣,代郡的攻防必然令得黄巾军投入多的兵力进去,这样就没有多余的兵力去占领其他的郡县,无法彻底控制幽州,而一个动乱的幽州则对黄巾军起不到任何作用,只能把北线黄巾军的手脚彻底缚住,无力南进,从而给冀州的袁绍赢得备战修整的时间
面对三十余万大军的恐怖兵力,不是想怎样防守,而是能想到怎样进攻,化被动为主动,袁军北线的指挥官是一员将才张燕背着手在帅帐中来回急走,思索对策,参谋部对幽州战役制定了几十个计划,而最糟糕的就是这种情况,袁军不是收缩防守,而是把战火引入幽州,张燕若先安抚幽州,那么冀州战场一段时间内就只能看着扬威军孤军奋战,如果张燕不管不顾强行进入冀州对袁绍实施夹击,那么一旦不能胜,就会面对两种情况,第一种,袁军再一次击败公孙瓒,接管幽州,然后从背后对张燕形成反包围,第二种,公孙瓒取得胜利,黄巾军则丧了失夺取幽州的最佳机会如果是后一种结果还勉强可以接受,倘若出现了第一种情况,那河北之战黄巾军
喜欢龙城飞将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