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是戴名世之后,康熙茫然思索了半天,却没有什么印象,显然是名声不显的,忍不住叹一声“英雄豪杰未尽在彀中”。
半晌,康熙方才道,“先不论其他,书吏贪污舞弊那是出了名的,你如何让这些人遵纪守法?”
这是另外一个制度问题了,凌啸是有自己的见解,本觉得涉及政治体制为时过早,可康熙都已经问出来了,只好笑道,“皇阿玛,奸猾胥吏之弊,千年难决,儿臣也不敢妄言。不过,窃以为,该废除官员私聘书吏制,实行公务吏制,由省级藩司直接管理,废黜政责仅追罚到官员的律条,对以往犯事只由官员背罚的书吏,也加以严刑峻法,即可管控起来,虽不能杜绝贪污舞弊,但一定可以大大遏制。当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皇阿玛,其中的关系实在太大,可以先在一省试验一下,有什么新的弊病可以随时调整,不至于撼动大局。”
凌啸竟然要改变自明朝就遗留下来的官、吏分家制度?!
康熙闻言一愣,刚想驳斥,却忽地又犹豫了一下,端起一杯苦茶沉沉思索,公务吏三个字却渐渐有些打动了他。他不是看不出来,其中“垂直管理”和“政责自负”思想的闪光点,但还是有个巨大的问题横在那里,问道,“庞大薪俸自何出?难道你不知道,有些奸猾胥吏比命官还要有钱胃口之大,甚是难以填铇?”
见康熙问到这里了,凌啸却不想提出犯罪成本和合理税政分配的那套,毕竟那离现在的议题实在太远了,假装苦叹一声,“唉,皇阿玛,儿臣只是要选择一部分精英书吏加以栽培,不是全部。您说的这个,儿臣也没有想好。但反正儿臣可以保证,若是浙闽这样搞,儿臣就算砸锅卖铁耗尽家财,也要养出一批廉洁书吏,给百姓一片青天。”
康熙一方面心中赞赏凌啸的态度,一方面也意识到自己离题了,笑道,“朕居然喜欢和你谈这等政务。。。。罢了,接着说,如何让书吏云起拥护朕的超越?”
凌啸却不直接回答,“皇阿玛,儿臣要讨一个差事。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儿臣想挑选一千名年轻童生书吏,随儿臣出使西洋五国,前去一窥究竟,看看他们,因何可以渡海四万里之遥?因何可以船坚炮利殖民无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集采他山之石,师夷之所长以制夷!而书吏们去开了眼界之后,自然就能理解到皇上的苦心,一旦遇到攻击,当然是为王前驱!”
这厮不在国中先考察了?!康熙大吃一惊,瞪大眼睛看着凌啸说不出话来。
他满族能入主中原,和后来的清末不同,从来都是学来学去,连打仗都是奉《三国演义》为兵法经典,连国仪政思都是学的汉族儒学,在起初并不是闭塞的,要不然康熙也不会对西学那么感兴趣了,虽是当初因觉得太过威慑到满汉主奴地位,毅然决然而冰冻西学束之高阁,但此刻,从儒家经典上已经找不到超越办法的康熙,倒也不反对再学习一次。
不过,凌啸竟是要亲自远涉重洋,这就让康熙不能接受了。
“不行!你。。。朕提醒你一句,郑和几万人出使西洋,也不过是走到了大食那一带,汤若望和南怀仁说还有老远呢。。。。朕可没说流放你,你奈何要自逐四万里?!”康熙的脑袋摇得晃鼓一样,口中虽没有说出,但他几乎要落泪的紧张,把舍不得凌啸离去的心绪溢于言表。
凌啸看着康熙,脑海中却闪现出,一百七十年之后,日本明治维新时的岩仓使节团。正是这次前所未有的出使,开阔了日本朝野的视野,认识到工商致富、健全法制、**集权、文化教育和新军事改革等是富国强兵的根本,掀动了万众一心维新的开启。
作为同样的东方儒学国家,无疑,开眼界是必须要主动的,等到被打得去开眼的时候,已是晚了!但和岩仓使节团全是高官不同的是,现在的中国还没有日本那种被打破国门的耻辱内因,凌啸的人缘也不好,请不动“父母在不远游”的保守高官们,只好把目标瞄上了功利心强,上进心也强的低层读书人了。效果虽是大打折扣,但这些书吏也有比高官们更好的视角,无他,书吏就是执行律法的,连睡觉梦话都是各种法令,无论他们去西方看什么学什么,首先的第一直觉会想到的就是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比起派些童子仅学科技,在对社会的意义上要强上一百倍。至于他们地位太低,有康熙和自己在最高权力上支撑,倒也不惧怕提拔不起来这些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福祸趋避之?!”凌啸慷慨了。
他知道康熙舍不得自己万里飘零,也晓得这一走两三年内,康熙独立超越没有信心,当即起身给他猛地磕了一个头,下猛药道,“皇上,儿臣想,超越大计,还得要中西合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您老人家分忧,既是忠道之大,也是孝道之大。儿臣恳请皇阿玛同意。”
一句剽窃自林则徐的豪言壮语,让康熙大为感动。和主动请缨的凌啸一比,吓昏的熊赐履,那简直是屎坨一般。
康熙的眼泪已是不觉淌了下来,有些哽咽道,“啸儿,不要说了,你要书吏们出使,朕同意,但你亲自去受那海上腥闷之苦不测之危,朕决不同意!万一有个好歹,可教欣馨她们怎么办,可教朕怎么办?。。。。。。罢了,朕和你就将就着变一变法吧,只要略微超过汉唐一点点就好了
喜欢迷失在康熙末年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