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在最短时间内稳定中原,无非在三个方面定计策,也就是拟定军、政、财三大策略。”
宝鼎这话一说,熊炽和冯劫的心顿时悬了起来。咸阳这次措手不及,的确准备不足,但这并不代表咸阳就没有能力在最短时间内拿出对策,之所以拿不出来,是因为武烈侯这个特殊的存在。武烈侯需要什么?他的底线又是什么?咸阳不知道,所以从稳定出发,咸阳只好避重就轻,拿出一套看似简单粗暴的策略,然后叫熊炽和冯劫火速赶到大梁,其目的就是试探武烈侯的底线。
“大秦的疆域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财赋也越来越多,但战场也远了,战场也多了,战争规模也更大了,这时候大秦的攻防策略要改,兵制也要改,否则无法适应统一战争的需要,这必将阻碍大秦的统一进程,影响到王国的安危。”
当今中土各国的兵制大致一样,主要是郡县征兵制,再辅以常备军制。郡县征兵制就是战时征发一郡或一县壮丁进行作战。常备军制就是职业军人了,常备军主要指京城卫戍军。
不过因为战争过于频繁,常备军的范围有所扩大。秦国的蓝田大营就常备两万军,没有战事的时侯,关中壮丁轮流到大营训练。北疆军也是如此,北疆军老营在离石要塞,常备一万军,打仗的时侯再征发义渠。其它诸如北部军、南部军都是由临时征发的郡县军队组成。遇到要倾尽国力而战的时侯,即便是远在西南的巴蜀,其地方军也要长途跋涉赶到战场作战。
疆域小,地方军集结时间短,不影响战局,但疆域大,战场动辄就在几千里之外,再以这样的方式集结军队就来不及了。
宝鼎把修改兵制的原因大概解说了一下后,说到了正题,“我建议咸阳增加常备军的兵力,离石要塞的北疆常备军扩大到五万,中原常备军的兵力预定为十万。撤销蓝田大营的常备军。”
战场远了,战争规模大了,增加常备军情有可原,这一点熊炽和冯劫可以接受,但秦王政和咸阳肯定难以接受。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武烈侯事实上在中原拥有了十万大军,这对咸阳的威胁太大了。尤其可怕的是,武烈侯还提出撤销蓝田大营的常备军。蓝田大营是戍守关中的最后一道屏障,秦王和咸阳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撤销蓝田大营的常备军。
“武烈侯,你必须考虑到大王和咸阳能否接受?”冯劫实在忍不住了,不得不出言提醒。
宝鼎心里怒气上涌,但他忍住了,“请两位回去代为禀奏大王,我是大王的弟弟,我身体里流淌着老嬴家的血,我没有任何理由背叛老嬴家,背叛大王,背叛大秦。”宝鼎说到后来,声音不知不觉就提高了,“我在前方浴血厮杀为了什么?我的目的只有一个,统一中土,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建立一个庞大的大秦帝国。”
冯劫看到宝鼎怒不可遏,眼内杀气凛冽,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冷战。
熊炽急忙安抚,“武烈侯,我们一定把你这句话禀奏大王,相信大王一定会支持你。”
宝鼎摇摇头,强忍怒火,继续说道,“离石要塞五万常备军,中原十万常备军,十五万将士从各地抽调,但关中悍卒至少占据一半,如此一来,蓝田大营还能维持常备军吗?那关中的田地还要不要耕种了?十五万常备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大秦少了十五万耕地的壮丁,你知道不知道?”
“将来的战场越来越远,军队几十万,民夫几十万,钱粮的耗费极其惊人,一场大战打下来,我大秦支撑得了吗?”宝鼎厉声问道,“想一想那些庶民,想想他们能否承受如此沉重的赋税和徭役?所以我们必须扩建常备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以最小的代价去赢得胜利,而不是动辄就是倾尽国力一战,听明白了没有?”
熊炽和冯劫面如寒霜,一言不发。
武烈侯年少轻狂,如今战功大了,更是骄横无礼,竟然冲着自己的师傅和一位封君大叫大嚷,换了谁都脸色难看。
“疆域大了,王国的防务策略是不是也应该改了?”
宝鼎把案几上的地图铺开,手指用力敲击着,从西北的大月氏到大漠的匈奴,再到赵国、齐国、楚国。
“你们看看,大秦四周群敌环伺,这时候我们是被动防御还是以攻代守,四处出击?”宝鼎质问道,“大秦的攻防策略到底是守内虚外还是守外虚内?你们回去问问大王,问问国尉,问问两位丞相,问问他们大秦的攻防策略是不是要从整个中土出发,而不是再继续着眼于一个小小的王国?”
熊炽和冯劫心里有些发慌。倒不是畏惧武烈侯,而是武烈侯的远见卓识让他们自愧不如,而这种远见卓识的背后是强大的实力,这种实力没有穷尽,因此可以想见未来咸阳所面临的巨大威胁。
大秦的国防策略到底是什么?他们也不清楚。在商鞅变法之前,大秦主要是向西拓展领土,变法之后,大秦转而全力向东拓展。这个国策至今未变。总结起来,无非就是生存,就是称霸,至于说统一,那还是个理想,只不过武烈侯的横空出世,让这个理想变得清晰可见了。
守内
喜欢大秦帝国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