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着,姚元崇与西门翀走了进来。
李威问道:“梁将军,与孤说这些……?”
既然连蒙舍诏的情况都了解得这么清楚了,这一次梁积寿也是有备而行,不象薛仁贵那次,盲目地来个逻娑道,居然都想攻到人家逻些城去。虽然南诏有些麻烦,应当问题不是很大。
梁积寿脸色慎重地说道:“此战许胜不许败的。”
这倒是事实,只是李威依是不解,梁积寿又说道:“听闻太子贤明,臣前来讨教一下。”
“孤……孤也不懂的。”李威哭笑不得。自己对军事,神马的几乎一窍不通的。因为刘仁轨吹捧了几句,姜恪前行,向自己“讨教”,梁积寿前行,又向自己“讨教”。
“太子,勿要谦让,此战乃是为唐朝而战,为两位圣上而战。”
意思是我是为了你们李家江山前去打仗的,你不能藏拙。
也不是如此看重,大非川之战,李威某些议论,很有“远见”,朝廷秘密地采用了大部分建议,这一点,梁积寿是知道的。再说,从高梁到竹纸,新犁,李威不知,在民间,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现在人迷信,如果一个有作为的帝王,总要会满室生光,祥云满空的神马。别说儒家不信神,儒家也信神,信的是上帝,古时大神,非彼上帝也。只是对佛道稍淡一些。况且梁积寿只是一个武人。
就算太子没有好计策,能说一些点子出来,补漏拾遗也是好的。这也是薛仁贵大败,众将心中戚戚造成的。否则原来战无不胜,何来如此慎重?并且皇太子年渐长,又有很好的声名,讨教是真心的,但讨教的同时,也是拉拢了一些关系。毕竟虽是作为太子左卫副率,以前来往很少。几种原因,因此,前来讨教。
李威无奈,只好拿出地图,在地图上看,所谓的叛乱各部与支持唐朝的各部,主要以洱海为中心,昆仑镇、永昌一带。也有少数的昆州与金沙江属于吐蕃羁糜的部族,以及更南的部族参与。但大多数属于唐朝羁糜的部落,因此,细奴逻说叛贼。在这里,唐朝都设置了羁糜的州府,这个州府也别当真,一个州有可能会有数万人,那是大的,小的只有几百人,给了一个州,也就给了一个刺史,算是安抚。
因此,唐朝必须要出兵。
只是李威看着地图,有各州名称,有山川河流,仅于此,却不知道如用行军布阵。于是只好联想,从诸葛亮七擒孟获开始,但现在看的史书多了,也知道七擒七放同样是假的。只几个月时间,民间的说法诸葛亮都打到了北缅,时间怎么来得及?但在《前出师表》中说过,亲自渡过不毛之地,打是打了,但不会是七擒七放,于是又想不出什么头绪。
然后想历史,历史上南诏虽然可怜,夹在吐蕃与唐朝两大帝国中间,两头受气。可不是象大理那样老实,这也不是一个温顺的主,在唐朝安史之乱末落后,曾多次进攻唐朝,从四川等地,掳走了几百万,或者几十万百姓,这个记得不大清楚了,掳回南诏做奴隶,这些百姓到了南诏后生不如死。具体的,又记不得了。
想到这里,说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何解。”
“只是羁糜,时叛时降,为什么会叛,还是某些不良官吏鱼肉乡里,当地僚人不服引起的。因此,朝廷大多数时候,让他们治理自己。战是其次,安抚才是主调。如果大多数部落愿意协助我们大唐,叛军将会不战自败。”
“只怕很难,还有吐蕃。”
洱海离吐蕃管辖的地盘很近了,其实南诏二十万人马的神马,在梁积寿眼里还是浮云,正是担心吐蕃会出兵。
李威却摇了摇头说道:“吐蕃也许会对南诏出兵,也是借力打力,对付南诏各部尚可。但在洱海与我们唐朝军队交战,他们未必有这胆量。一是姚州天气开始湿热了,吐蕃人不大适应。即使是下了高原,只要引到湿热地带,吐蕃未必占优势。二是吐蕃更着重实利,征服南诏各部,十分困难。如果单是南诏尚可,还有我们大唐,除非我们大唐真正末落了。就是征服了,得到实利很少,得不偿失。”
说完了,却在想另一件事,吐蕃只是大胜了一场,如果大胜两场三场后,未必不会不对南诏动手。现在嘛,大约不会的,恐怕就是论钦陵自己也叫了一声侥幸。
“谢过殿下指导,”梁积寿高兴地说道。什么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他根本没有考虑过,只要吐蕃不出兵,这一仗已经是胜定了。又看到姚元崇二人,知道太子有事,正要告辞,李威又说道:“梁将军出马,一定会马到成功。可是切记,莫要贪功,胜后将功劳瓜分各部,不能让一族一枝独大。”
就差一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没有说出来了。
“喏!”梁积寿应了一声离开,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听进去。
李威这才转向姚元崇与西门翀二人,将桌子上的邸报递给他们。
两人看后,眉头紧锁。其实皇上将这份邸报给太子看,很没有道理的。许敬宗一死,就是许彦伯,太子也未必放在心上。就象南诏各部,根源还是吐蕃。没有吐蕃支持,任凭蒙俭再大的胆量,凭据山林作乱敢,可围攻姚州都督府,却没有这个胆量的。其实朝廷对南方,不太感兴趣,否则管辖的范围早就推到了望茫两部。
就如李威所说,得不到实利,难不成让望茫两部的百姓用小车子将粮食推到长
喜欢兴唐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