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允可汗大大喝了口酒道:“大家看有什么办法能化解此次危机,只要咱们吐谷浑渡过此难,总有一天咱们吐谷浑人会向中原人讨回来的。”
伏允根本不知道失败的原因,此时的吐谷浑人学习中原民族的生活方式,却无法学习到中原人的文化精髓,只能说是学了个四不象。半游半定居,结果就是让吐谷浑人散失了草原民族的优势。
草原民族的优势本来是依靠铁骑生存,从小生活在马背上,不论是骑术、骑射都是中原人很难相比的。而半游半居后,这一优势大大下降。而中原人的技术却是吐谷浑人很难学习到的。没有了骑射上的优势,在先进的武器装备,战术上更是根本不能和中原对抗,吐谷浑人怎么可能还能对抗中原大军。
通过一翻研究,吐谷浑人决定派出信使和姜松接触,希望能和姜松达成某和协议,目的就是争取一定时间发展。这也是吐谷浑人唯一的出路,毕竟见识过姜松大军的强悍,吐谷浑人真的不愿望此时和姜松大军进行决战。
姜松、李靖二路大军拿下曼头、赤水、西平后没有大的行动,只是派出数只铁骑对吐谷浑的地盘进行吞噬,不断压缩吐谷浑的地盘及生活空间,等候时机对吐谷浑最后一击,彻底解决吐谷浑的问题。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打下的地盘需要治理,需要对这些地盘进行勘探,对占领区的人进行安置。如果换是其他将军带兵征伐的话,估计早就对伏俟城进行攻击了。谁会理会治理问题、安置问题。
姜松也有难处,战争是需要大把钱财的。没有朝廷的的支持,姜松大军依靠提以战养战。仅仅靠缴获物资肯定是无法满足要求,必须对打下的地盘进行勘探、拍卖获取大量的资金。还必须让更多的商家来投资发展,走长期治理的方针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管辖打下的地盘。如果按照以前的老路,估计不需要多少年,打下的地盘又会丢失。
伏允可汗派出信使和姜松接触,不过姜松没有什么废话,只有一条就是伏允无条件投降,否则等候的就是吐谷浑的彻底灭亡。姜松不会给伏允有准备的时间,更不会给发展的时间,这一点是明确的。
一旦和伏允可汗妥协,姜松挺进西域时随时都会受到吐谷浑的胁迫。这是姜松无法承受的。要想进军西域,就必须先把吐谷浑解决,这是没有任何考虑的余地。这也是姜松及其手下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最安全的办法。姜松不会把自己大军的后方交给吐谷浑。
得知姜松大军不愿望妥协,伏允可汗只好备战,把四周的吐谷浑铁骑调往都城伏俟,准备和姜松大军来一场真正的决战。
经过三个多月的缓慢推进,李靖、姜松二路大军会合在吐谷浑都城伏俟城下。二路大军会合后,意味着要对吐谷浑都城展开最后一击,彻底解决吐谷浑的问题。
伏允求和不成,只有靠水一战。经过这几个月的准备,在都城内准备好了三十多万铁骑,也想生姜松来一场真正的正面决战,这是双方的愿望。
在兵力上姜松不足,算是一比三。不过姜松、李靖等人不担心,毕竟在武器装备上占有极大的优势。加上经过一年多的实战,姜松手下士兵都成了百战之师,不论是单兵作战能力还是战阵配合都有了质的提高。
姜松大帐中,李靖、杜如晦、韦福嗣、雄阔海、尉迟恭、薛万彻、裴世矩、冯立等文武官员聚集一堂,目的就是研究和吐谷浑最后决战的战略战术、作战方式。
在巨大的沙盘前,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纷纷发表各自的建议。这是姜松军的传统,一方面是充分听取各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将领的能力。就算是低级校尉,只要能参加这样的会议都会涌跃发言。特别是战后的总结更是关键,每次战役结果后,姜松都召集所有将领开展讨论,指出不足和优点,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药师兄,战役的指挥就交给你了。”
姜松自己清楚,在指挥作战方面根本无法和李靖相比。带兵冲锋陷阵是姜松的长处,这一点姜松有自知之明。虽然姜松具有数千年的知识积累,而在实战中的机会掌握上还是无法和李靖这样的牛人相比。
李靖摇头道:“老弟,你是大军的主将,指挥肯定是由你来,我在一旁协助就好。”
“药师兄,你不必客气,我还喜欢带兵冲锋陷阵,指挥上的事就由你负责。”
杜如晦道:“老大,你不能再带兵冲锋陷阵,你要是有什么闪失,这只大军就完了。关键是老大是咱们大伙的主心骨,是集团的核心。大家都是跟随老大,怎么能让老大冒险呢?”
不仅是杜如晦不同意,就是其他韦福嗣、雄阔海、尉迟恭、薛万彻、裴世矩、冯立等人也不同意,都纷纷相劝姜松放弃带兵冲锋陷阵的想法。
姜松在大家的相劝下只好妥协,知道手下的文武官员是好心,担心在战场上出什么意外。一旦姜松有意外,就意味着姜松集团内的所有人都无依无靠,立刻会受到其他势力的打压、分化,这是任何一名姜松集团内的成员都不愿看到的局面。
几天后,姜松率领十万大军和吐谷浑三十万大军的决战正式拉开序幕,整个草原上黑压压一片,眼睛所到之处都战马、人头,无边无际。这里一场决战,是关系到胜负的大决战。姜松大军胜后就彻底解决吐谷浑问题。一旦失败后,意味着吐谷浑
喜欢回到隋唐当好汉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