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远拿起稿件,思考了很久,却依然得不出结论。这头份报纸的底稿可是请了很多文人指点过的,题目是:《辽河大捷: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副标题是——“不破铁城被我大军四日攻破,斩敌三万余级”文章的开头引用了宣传部某位诗人提的一首词: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剑指天山西,马踏黑海北;北海湖面张弓,黑龙岛上赏雪;中南半岛访古,黄龙废墟祭祖;汉旗指处,望尘逃遁!敢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然后洋洋数千字描绘了整个攻城战斗的过程,无处不表现了新汉志愿大军不畏牺牲,英勇战斗的情景。可是,一天之内修改了三次,都被中宫驳了回来......
“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这样写不对吗?还是数字上有问题?还是时机不到呢?”姚志远百思不得其解.
这时,江云从门外走了进来,自从接了这代理的工商部长以来,两人已有月余的时间没有见面了。
“看起来,宣传部是人才济济啊!你老兄我可就没那么轻闲了,天天与人打交道,推销自己的想法,晚上回到部里还要准备材料......“江云无奈的叹道。看了看宽大的圆形木桌上的文稿,江云似乎猜出了什么:“不会请我来是帮你写宣传材料吧?在文辞方面我可是外行啊!”
姚志远开门见山的叹道:“你看看,这是我审编的材料,头版中关于锦州战事的一稿已经提交了三次了,给宫里的奏折中还是通不过。”
江云看了看思考片刻:“那么我看,如果这样不行,说明《京师日报》不仅仅是国内的民众看的。”
“难道要散发到漠北,海外,西域?”
“也不完全是,这东西,识字的人才能看懂,这样的折报你们宣传部几千印工一日也只能印十万份,还不算别的出版物,知识消息传播的一个途径。塞外,海外之人往来于中土的人也不是没有。如果蒙古人,女直人,高丽人看到你这份报会怎样想?”
“就算他们不信,印象上也会为我英勇而强大的汉军胆寒。”
江云下意识的摇了摇折扇,沉思片刻:“我觉得这只是一方面,皇上的心思估计是要转移视线,让蕃邦的内部产生矛盾,最终被我们兵不血刃的演变利用......”
“我还是不太明白。”
江云想起了什么:“我听说,锦州城内吴永福从海外购进了不少奴隶,这件事是可以大做文章的。”
“我......有些明白了,是要表现我军的仁义,可这文章应该怎么写呢?”
“皇上不是曾说过吗?‘宣不离教,教不离宣’,北海学院的王小垒与圣上是同乡,又是同窗,故年好友,他一定明白皇上的想法。”
北海学院那颇有现代感的简洁的办公室内,王小垒想着张扬提示的那一句话:“仔细的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还有......”
“朝鲜战争中的志愿军战士与琼遥的小说有什么关系?”王小垒也百思不得其解,中学的时候,自己感兴趣的是那种一男多女的种马小说,快餐文学,韩寒的黑色幽默,yy的架空小说琼遥那种类似“酸甜纯”口味的言情也是一种yy,语文老师就对其有句很经典的话:“感情要在浪费中陶冶,在浪费中享受......”看了看眼前的材料,联想起巍微的那片通讯,不禁的在心中被自责刺痛了一下:“有一种情感也许是真实的......”
新元元年八月三日,清晨,历史上第一份报纸:《京师日报》在街头出现了,只有五千余份。一尺高,宽一尺半的折报,共十二个版面。由于是首刊,只象征性的收取一文钱,很快除了才存底之外便售发一空。
除了首版的卷首语,三分之二的版面是关于关外那场战斗的,其中有一篇长篇通讯,题目是:《我们为何而战》
~~~~~~~~~~~~~~~~~~~~~~~~~~~~~~~~~~~~~~~~~~
(省略号代表省略的内容,括号中的解说当然没有登上去)
我们为何而战
---宣传部记者李存雪
眨眼间,光复河山已经快有一年的时间了,战火已经离我们而去,这座沦于鞑虏之手三百多年的城市已经重现了生机。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我走在崭新的青石铺就的街市之上,迎面而来的不再是血腥与尸体的气息,而是那豆浆与烧烤的飘香;不是战后的野火与残垣断壁,而是街头林立的店铺与整洁的房宅;不再有逃难的荒路上骨瘦如柴的老人和孩子在死亡来临之前那绝望的哭喊声,喧闹熙攘的街市不时的传来欢声与笑语。和平的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可是是谁带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刚刚从关外的战场上回来,可是历历在目的场景,一个个熟悉的身影,我却永远也无法忘记......
......(讲述了笔者以一名记者的身份来到志愿军团以及和战士们熟悉的过程)......敌人在这里修筑了坚固的城墙,四丈多高,三丈多宽,的城头连绵近二十里,城上每隔三丈就有一个机关弩,可以连发百箭射到二百步以外,城头上修有顶堡,七尺一个射孔;每十五丈就有一门千斤的开花重炮;每门重炮的附近都有数座火箭暗堡,装有三千支以上的火箭;敌人还准备了上百万斤使不完用不尽的炸雷和猛火油;城外还有宽阔而整齐的护城河......这的确是一座前无古人的铜墙铁壁般的城市,敌首李君晋曾经夸口说即是南朝百万大军来此,也能轻易的抵挡三年(李君晋没
喜欢梦想王朝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