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年的时光并没有令这座古老的帝都产生多少变化,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这里的道路已经全部换成了洋灰路,街道更加宽阔了,城里的楼越来越高,风格越来越多样,来这里经商和旅游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南城基本上还保留着老北京独特的街市风格,喧闹和热烈似乎注定成为这里永恒的主题。但到了西城,则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西式建筑,繁华中又透着一股子宁静。路上已经很少见到马拉车,驴粪蛋了,取而代之的是有轨电车和汽车。
乾清宫里,关绪清正听着各院部大臣的国情咨文。这一年过得相对平稳,虽然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但由于战时帝国军火买卖呈现了井喷式增长的态势,在战后几年继续拉动了民间工业的发展,使得中国新兴的民族工业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有所萎缩,反而扩大了规模,全国各地新办的厂矿多达五千多家。
其实发展中国的工商业说易不易,说难也不难,中国现在有四亿多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还有多,这样广阔的市场即使不出口也能养活大批的工厂,需要做的只是创造一个宽松、公平的环境,市场规则自然会淘汰那些重复建设、管理不善、技术落后的企业。反正现在关绪清手里握着的只有九大兵工厂、开平矿务局、奉天铁路局、上海铁路局、轮船招商局、马鞍山铁厂、辽阳铁厂等十几家“国有企业”,而且大多数是军工方面的,对市场的干扰可以说微乎其微,不像后世那样国营企业遍天下,这里要照顾,那里也要找门路,经济规则完全被人为干预所取代,若不是改革开放和后来国家有计划的退出一些行业的国有企业份额,真不知经济体制会僵化到一个什么地步。
虽然工业发展上一片大好,但关绪清知道这并不是市场经济规则所带动的,多半还是受军需定购的刺激,在现在工业总量还不大的时候,这样的宏观手段的确能起到一个促进作用,但这样的手段不可能持久,否则就是拔苗助长,中国的民族工业最终还是要面对世界的竞争。
这些日子,江南制造总局从美国进口了大量的设备,这些设备多是高精度的机床,并且作为技术交流,江南制造总局还聘请了一批洋技师,用以指导生产,美国人则为此获得了一批轮船制造业的中国专家。自己手里的厂子少,就可以集中有限的资金办大事,把一个厂子办精、办大、办好,不用一大摊子铺开,每人一个窝窝头,结果谁也吃不饱,现在江南制造局已经可以生产一些简单的车床、磨床、铣床等机床,终于开始向其“制器之器”的目标迈进。
国家工业方兴未艾,但由于工业底子较为薄弱,许多东西还需要摸索,科学研究和技术工艺都是有各自风格的,像英国讲究简便、德国讲究精巧、美国讲究通用,各有长处,关绪清觉得不妨暂且并容其式,择其优良者学之,将来也能发展出中国自己的工业技术风格。
然而就在大家都沉浸在帝国蓬勃发展的新气象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突然之间传了进来!
ps:虽然这次充不进鲜花15,不过看见大家对我这么厚爱,真的很感激。啥也不说,明天小爆发。谢谢你们
喜欢穿越清朝当皇帝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