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序》里面就有这样一段话: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一开始,说明了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反映出一种社会现状。
这本书起名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字,莫过于这个“围”。在书中,主角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他有点玩世不恭,又带有点良心。并且对于自己有点自负,认为自己了不起,想当大人物,可是自己并没有实际的真才实学,这样也就是他的第一个“围”。
另外,他在外留学,却并没有混到学历,但是他又不想让别人失望,在书里面有这样一句:“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为了让他自己的良心过得去。可是,这样一来也导致了他后面的问题,进入大学当副教授,可是自己并没有真才实学,所以也只能忍气吞声,蒙混过关。这是他的第二个“围”。
在这当中,也反映出,现实社会里面的一些人。打肿脸充胖子,没有才华而又要显示自己。可惜的是,作者笔下的方鸿渐又是一个有点良知的人,所以又不能不顾良心做事情。然而这种人又是最痛苦的。另外的一些人,则是习惯了欺骗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在利益面前,连自己都会出卖。弄虚作假,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小事而已。
最后一个“围”就是方鸿渐的感情世界,在与苏文纨一起时,其实双方都明白,苏文纨并没有爱方鸿渐,但是方鸿渐却因为她,而失去了唐晓芙。然后认识赵辛楣,和他一起去了三闾大学,在三闾大学认识了孙柔嘉,最终两个人结婚,还是拜苏文纨所赐。
在这里我也就不得不说这样一个故事:说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决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老师说:这就是“爱情”。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圣诞树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里面:“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这不能单单的看成是对爱情的理解,还有更多是对于人生的观点。
每个人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看法不同,自然做出的行为也不一样。比如有的人安于现状,而有的人则渴望冒险。
很多时候,我们年轻的心,渴望去自由的飞,认为家庭给予我们太多的约束。所以我们也渴望去流浪,因为我们有种深刻的厌恶情绪,对于这一成不变的生活。很多的冒险家,流浪者,也正是为了摆脱生命中的厌倦情绪,而远走他乡。
当流浪又变成生命中的厌恶情绪后呢?他们又想有一个“家”,这个家的涵盖面很大,是所有流浪者的一个“回归”情结。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精彩,但是,在经历了陌生与新奇之后,兴奋消失了,腿脚跑累了,骨架松弛了,心灵劳顿了,厌倦情绪再度油然而生。
其实,人生也就是这样反反复复,人也是一种容易喜新厌旧的生物。“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只不过是一时间的而已。不知道哪个时候,自己是城外的人,哪个时候,自己是城内的人。
;
喜欢精英的战争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