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考试其意义是分科选举考试之意,学生按所选专业特长不同,分科报考,分为秀才、明经、开元礼、三传、史科、进士、童子科和明法、算学、书学等类。
考试方法有帖经,就是默写经文;大义,就是背诵或默写先儒对经典的注释;策,是依据经典或考量时政,对具体问题提出解答;论,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以及诗、杂文、赋等。十岁以下应考的称为童子科,只考朗诵。
秀才考五道方略对策,按照文字通顺与否和道理讲得好坏评分。行文通顺,道理透彻的为上上第,其次为上中、上下和中上第,这四等为及格,其它为不及格。明经先要默写经文,然后背诵经典注释,再回答时事政治三道题,也是头四等为及格。考历史的叫史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志》。口试对文辞的注释一百条,然后问对策三条。口试对百分之七十,对策答好两条的就算及格了。十岁以下的孩子应童子科,以朗诵为主,考一部经典,再加上《孝经》和《论语》。
唐朝初年,秀才科等级最高。贞观年间,有一个州被推举应考秀才科的,没有一人及格,太宗大怒,处罚了州刺史,并废除了秀才科的考试。后来时有时无,尤其是经过武后长时间的掌权,几易宰相,政局动荡,酷吏大兴,朝廷百官如丧家犬惶惶不可终日,百姓连活命都成了问题,哪里还有心思去参加科举。
这好不容易到了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当时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年龄限制,所以全国未致仕的读书人,下至十余岁,上至六十余岁,都来趟这混水来了,就指着运气好能够摸到大鱼呢。
从忙完登基大典之后,李瑛的心思就一头扑到了科举考试的准备上面,但是通过这几天的工作,李瑛还真是觉得有点力不从心哪。人手严重不足是李瑛现在面临的首要问题,什么事情都要亲自过问,事必躬亲,给李瑛这几天累坏了,李瑛终于知道诸葛亮为什么活不过司马懿了,这工作的劳动强度不一样啊。
而李瑛亲点的十名考官中,除去为了平衡各势力的人物之外,真正能站在李瑛的立场上说话的也就只有太子左庶子贺知章和工部尚书李适之了,其他人要么是保持中立,如一行、张若虚等人,再不就是投靠后妃党,如萧蒿等。
只是这么些个人,或老或少,或僧或俗,更为惊奇地是文考官里竟然有武将出身的杜暹,虽然各自的立场不一样,但是李瑛现在是太子奉诏,可以便宜行事,谁也不会蠢到会自己去碰李瑛这个大霉头,所以在平日工作上并没有怎么与李瑛虚与委蛇,更何况旁边还有位岐王李范呢!
虽然人家是闲散王爷,可这并不代表他不懂政务,只不过碍于身份,不能太多干预罢了,昔年年幼时,与当今圣上同住“五王宅”时,岐王的机警难缠可是出了名的,正值盛年的岐王可没有那么好对付的。
考试前三天,报名的工作也截止了,众官员们统计出来的实际考试人数达到了惊人的四千一百一十三名,这一数字,不仅大大超越了开元初年的水平,就是比之唐朝科举最兴盛的贞观时期也不遑多让。
*********************本书首发起点中文网***************************************
李瑛将这个数字呈报给皇帝,皇帝听了很高兴,试问又有哪一个皇帝愿意活在前人功绩的阴影之下,尤其是像李隆基这样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收拾大唐那被内乱消耗的有些满目疮痍的河山,重新带领李家王朝回到文明世界的最顶峰,成为世人景仰的目光。而超越贞观时期的一些历史数字就成了他最好的参照,只有这样,他才知道自己的是否成功。
四月十五日,立夏,这个日子本来很普通,可因为是皇帝选定的科举开考的日子,所以格外让人期待。
先是李瑛以皇太子的身份前往三清殿祭祀,祭拜过天、地与三清之后,李瑛开始起身前往国子监。
国子监,相当于大唐朝的官员预备役学校,从这里出去的学生基本上都能混个一官半职的,这里的老师也多是由朝中的方面大员兼职任教的。与后世的贵族学校有所不同的是他们这里的老师都不拿薪水,整个学校也是免费教学,而且还有充裕的奖学金制度,只不过有资格来这里上学的人实在太少了,而且最重要的不是你有没有钱,而是你的出身。
出身,是个中国人很敏感的字眼,尤其是建国初年在伟大领袖的一番洞察之下,全国人民祖宗三代的出身都被彻查了一遍,引得后来人们谈出身而色变。
唐朝时社会的主要的几个阶层分为士、农、工、商这四个大的群体以及吏、僧、道、徒(充军流放)等。在太平时期,从其社会地位的高低来说,士的社会地位最高,因为都是作官的;农民的利益最受重视,因为民乃天下之根本,名誉最好;工、商两个阶层最没有社会地位,而又以专事剥削人们的商人为尤。
你一个富商大贾,哪怕你再有钱是不可以做官的,一个流浪的叫花子哪天他要是心情好都可以去参加科举考试,但是你和你的子孙就不可以。当然,后世的纳捐官除外,满清政府竟公然卖官鬻爵,也算是荒唐到了极点了。
所以许多的生意人,一旦发达了以后,就会在老家置上一些田地,慢慢的形成由商人向士绅转变
喜欢执掌盛唐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