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书淮不知道,徐光启现在气的还真不是他违反礼制以非阉人的身份执掌了督公之位,毕竟现在全天下都已经接受了这个事情,而且秦书淮就任督公后的所作所为大家都看在眼里,没人会觉得他有什么出格或不利于大明之事,这点徐光启也知道。
徐光启气的是,这个国公爷居功自傲,不把他放在眼里。
他当初是因为谁被抓进大狱的?还不是因为他秦书淮?
自己出来后,那秦书淮可有来说过一句安抚的话?
还有,自己每天焦头烂额地帮他赶工红衣大炮,以及各种军备,让他秦书淮一举击破鞑子,奠定不世之功,可他有来说过一个“谢”字没?
没有。
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秦书淮记着咱当初参他的仇!
既然这样,他身为长者,身为曾经的阁老,又岂能主动去阿谀奉承?
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哼。
别人巴结你,我徐光启可不会,读了大半辈子书这点骨气还是有的。
秦书淮与曾其成寒暄了几句,见徐光启很不待见自己的样子,忙上去拱了拱手说道,“哟,徐大人也在呢,晚辈问徐大人安了。”
徐光启的脸色好看了些,不过还是不痛不痒地说道,“国公爷客气了。”
随后起身,对曾其成说道,“既然有客来访,老夫就不与你闲聊了。”
说着缓缓向屋外走去。
秦书淮注意到,徐光启柱了跟拐杖,走路颤颤巍巍的。
老态已显,而且显然身体抱恙。
这才想起,如果没记错的,这个明末大才似乎死于崇祯五六年的样子。
而现在已经是崇祯七年了,即便因为武侠世界的原因,他多活了一两年,但想来也不会再长寿到哪去了。
心道,回头去系统里看看有什么延年益寿的药,给他送去。这等人才,多活几年对大明绝对是有好处的。
曾其成把徐光启送出门后,又回来对秦书淮说道,“国公爷久等了。不知国公爷来工部,可有要事?”
秦书淮很忙,而且也懒,没事从来不去哪个衙门闲逛,所以曾其成有此一问。
秦书淮见屋内没有其他人,便说道,“曾大人,本公是想了解下,如今咱们大明国内,有能力制造大型战船的船坞有多少?”
曾其成笑了笑,“不知道国公爷说的大型战船,是有多大?”
想了想,秦书淮道,“大约长三十余丈,宽十余丈,而且要两到三层甲板,侧甲要覆盖精钢。”
在他的记忆中,荷兰人此时用的,被后世归纳到所谓“战列舰”的大船,貌似也就只有这么大。
曾其成想了想,说道,“国公爷说的大抵是三宝大人下西洋时用的‘宝船’那个尺寸吧?这个也不算大。”
秦书淮道,“嗯?曾大人的意思,这个船还不够大么?”
“不大,全国至少有三十余家船坞能做。”
“多少?”秦书淮愣了。
“三十余家。”
曾其成奇怪地看了秦书淮一眼。
秦书淮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是懵的。
明朝的造船业什么时候这么发达了?要知道一年多以前,全国才只有八九家官营的大船厂能造大船。
问道,“怎么一下子多了这么多?”
曾其成反问道,“国公爷,您真的不知道?”
“知道什么?”
“如今咱们大明全国大开海禁,做海商的一下子多了起来。别说沿海一带的富商,就是内陆的富商也在组建海商船队。您想,一下子突然多出那么多船队,船哪够啊,可不得赶紧造么?仅去年一年,全国登记在册的船坞就有九十多家,今年估计能达到二百家。这其中由各地富商自己投资的大船厂,就起码有五十余家。臣先前去了解过了,他们设计出来的船,很多可比您这个还大。船大,能运的货物就多嘛!”
秦书淮听完顿时乐了。
商人果然是商人哪!这鼻子就是灵!
这些家伙被朝廷的海禁政策压抑了多少年,以他们的耳目还能不知道以前那些走私的商人日进斗金?
如今大明开放海禁,他们还能不卯足了劲去抢这个蛋糕?
要出海就得要船,所以全国马上自发地建起了大量的船厂,让大明的造船工业提升了一大截,大概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吧?
那就够了!
市场经济外加政府,哦不,朝廷指导,一年内造出五十条大型战船几乎毫无难度。
三十余家船厂,也就平均每家造一条多一点的事儿!
想到这里,他马上说道,“曾大人,你马上组织这方面的行家,设计出本公要的这个尺寸的大战船来。船上的火炮全部以三千斤重的红衣大炮为主,最多能放多少就放多少,船甲至少要两层,重要部位三层,并且覆盖百炼钢,就是我江河帮中做盾牌的那种材料,回头我让老工匠过来跟你对接。对了,这种船以后就叫‘战列舰’。”
曾其成瞪大了眼睛,“全部列装红衣大炮?国公爷,到目前为止咱们所有的红衣大炮加起来,也不过一百五十八门而已。照下官看,您说的这个,这个战列舰,一艘起码能装配十八门红衣大炮,最多只够装配10艘的。”
“那再过一年呢?”
“目前红衣大炮年产极限是两百门,过一年也就能再列装10艘。”
秦书淮想了想,认为这个速度还是慢了。
历史上郑芝龙和荷兰人的海
喜欢东厂督公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