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坦克旅,这是白洋联邦军专业的坦克战部队和冲突破口的坦克部队,装备本国仿造的当时世纪先进水平的轻型坦克。旅辖一个坦克团,一个步兵团,一个维修大队,一个工兵大队,一个辎重大队。坦克团辖两个坦克营,每营坦克58辆,有一个7辆坦克的营部排,三个连,每连17辆坦克(5车一排,15车一连,外加连长副连长指挥坦克2辆),全团共装备坦克116辆。仿德国编制啊,按理说,当时该国的装甲战理论水平应该不比苏联和德国落后。
独立装甲旅,装甲团两个,轻便炮兵营一个(75野炮18门),每个团三个装甲大队,6个装甲中队。每个装甲中队有5辆重型坦克、6名军官和170名士兵。外加维修辎重团一个。全旅坦克30辆。这时候居然就知道机械化部队多兵种协同了。
独立装甲步兵旅,装机步兵团两个,维修辎重营一个。每团,装甲步兵营两个,每营装甲车42辆,战斗步兵400人;装备重型坦克的装甲大队一个,下辖两个装甲中队。
上面各种部队的编制显示白洋联邦军的基本战术单位的兵种合成是到位的,甚至在某些部队兵种合成战术认知上接近了二战苏军的水准。尤其是炮兵师和重炮旅这种编制,说明该国对大炮兵主义的理解和应用还是十分到位的。
从上面的步兵团级基层编制可以看出白洋联邦军对炮兵极为重视,小炮配到了排上,独立师属步兵团不要重机枪也得要小炮,营以下火力居然没有机枪。为都是啥捏?
是不是李中堂的那句“太贵了”?绝对不是。不过,重机枪确实比小炮贵,轻机枪可能也要比40小炮贵些。机枪机枪哒哒哒打,子弹消耗那是哗哗的,花钱肯定也多。但绝不是买不起花钱多的原因。
在白洋民主联邦陆军眼里,炮要比枪好的多,能轰掉碉堡火力点的小步兵炮绝对要强于只能压制步兵的重机枪。另外,白洋民主联邦大量装备了简化版汤姆森冲锋枪和大口径卡宾枪,每班两支冲锋枪,其余都是半自动卡宾枪,不缺自动火力。这仿m1921式“芝加哥打字机”被中国人俗称“冲锋机关枪”、“手提机枪”,连排级部队似乎真的用不着班用轻机枪,团里的重机枪甚至都显得多余。因认为重机枪这一武器纯属鸡肋,部分野战部队甚至取消了重机枪连建制。
机关枪总是在国内军盲导演拍的战争片中充当重要角色,“老兵怕机枪,新兵怕大炮。”这一所谓军队格言也给人留下了印象深刻,但这里,我告诉大家火炮才是真正统治战场的武器。形象一点说,大规模战争(不是几个散兵游勇的混战也不是特种作战)就是拼大炮拼重武器的战争。美国学者梅尔在《一战秘史》一书中说:“大炮杀死的人比轻武器和空袭杀死的人要多,比其他任何武器杀死的人都要多,这种情况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在大战的后期,大炮的优势被充分发挥,机关枪失去作用。没有大炮,步兵既不能在进攻中取胜,也无法在防守中不败。”于是就形成了“炮兵征服,步兵占领”的新作战模式。大炮成为战场上胜利女神的代言人。
白洋民主联邦军炮兵与当时多数国家相比,至少在编制上要先进的多,采用当时在国际上都少见的18门炮的炮兵营编制(白洋联邦常备军的炮兵营采用3连每连6门的编制)。18门炮的炮兵营编制与当时各国普遍采用的12炮制炮兵营比起来火力更加凶猛不提,单就火力打击速度来看要比12炮制炮兵营,尤其是当时采用3连4炮制的西鲁帝国陆军要快要猛。尤其是液压弹簧管退位速射炮(简称退管炮,现代火炮几乎都是这一模式)大量装备白洋联邦陆军后这一效果更加突出。
具体武器装备上,自产仿德式克虏伯75毫米炮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各部队的野炮均为克虏伯75毫米炮系列(克虏伯原装野炮,自产仿造克式野炮),山炮则为克虏伯14倍75毫米后装管退炮系列(仿造原装都有)。而且还有一点很值得称赞,当时各部队火炮的装备数量,每师54门山野炮满编,这点是西鲁帝国陆军全军任何一支军队所望尘莫及的。
整个陆军只有72门克虏伯150毫米重榴弹炮,虽然不多,但编为两个旅集中使用,杀伤力确实惊人。直到今天,任何国家的军队都很难抗住这样的火力。
白洋联邦军步兵团级支援火力使用当时流行的轻便步兵炮,炮兵随时可以出现在需要的地方。营级连级也有炮兵火力,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联邦军有了团以上建制的坦克部队和机械化步兵部队。她的坦克可以算是集中使用的,还有编制内专业负责跟坦克协同作战的步兵。
独立坦克旅全部装备仿制的德国lkⅡ坦克。
lkⅡ坦克的战斗全重为8.5吨,乘员3人,装1门57毫米火炮或2挺7.92毫米机枪,动力装置为“戴姆勒一奔驰”型5缸汽油机,最大功率为60马力(44.1千
喜欢大国杀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