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皇宫的简约与三年前相比没一点变化,刘禅接待诸葛迷的热情与三年前相比也没一点变化。在蜀汉丞相诸葛亮身体力行的节俭下,蜀汉君臣上下都把节俭视为一种美德。
这三年是蜀汉最艰苦的岁月,历经艰辛的蜀汉将以最积极的方式挑战他的强敌曹魏。富国强兵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成为中兴之主是刘禅的梦想。提倡改革的诸葛迷让刘禅看到一丝希望。尤其是在解决了南中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和刘禅都不约而同将改革看作蜀汉强盛的契机。
“在朕心中,孔惑既是我的下臣,也是我的良师益友。三年前诸葛迷给太子刘禅讲故事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刘禅诠释了热情接待诸葛迷的理由,他以尊师重道的态度款待诸葛迷。
斥退左右后,诸葛迷问道:“陛下召臣来不知为了何事?”即刻就该动身去枳县,临行前能够得到皇帝的接见是一种礼遇。
“听说改革的呼声首先是从你那里发出的?”
“臣以为富国强兵只有改革。”诸葛迷对这次大规模改革政务跃跃欲试。他向诸葛亮推荐了选举制度改革和赋税制度改革,此外还涉及经济、军事和政治领域其他改革。
“支持改革的不少,反对改革的呼声也不小啊!”刘禅长长地叹了口气。别看他平时呆在皇宫不出门,可他获取的信息十分广泛。他把政务全都交给丞相府处理,可他对国事的关注一刻也没松弛。
“有人可以从改革中获得一些利益,也有人将会失去现有的东西。那些害怕失去的人们自然就反对改革。但是对于国家而言,改革得到的应该比失去的多得多!”诸葛迷解释了目前面临的压力。总之改革就是一场各体之间、各集团之间的利益再分配。
“有些人说我们蜀汉有自己的国情。既不能搞曹魏那一套,也不能照搬东吴,稳定压倒一切。”刘禅把保守派的那一套辩驳的理由摆在桌面上。他们寻求稳妥的私心要维护的是自己现有的利益,当然规避风险倒是为社稷着想。
“没有一成不变的国情。三年前蜀汉的国情是什么?三年后蜀汉的国情又是什么?”诸葛迷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开始激动,缓了缓神,接着说道,“臣跟随先帝在永安。当时先帝创业未半,中道崩殂,益州疲敝,南中纷扰。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三年后,托陛下鸿福,南中平定,国库充盈。短短三年,整个国家看到了一种令人可喜的局面。国情在改变,相应的政策也要与时俱进。我所提倡的正是建设有蜀汉特色的改革.”
“我是辩不过你,整个益州怕是只有丞相和秦宓辩得过你。朕不想和你辩解。对于改革,朕其实是很期待的。恩,建设有蜀汉特色的改革,这个概念很新颖。”刘禅的话表明自己的立场。能得到皇帝的支持,诸葛迷感觉吃了一颗定心丸。
“朕也有担忧。”望着诸葛迷疑惑的表情,刘禅露出一个孩子般童真的笑,旋即说道:“别看我比孔惑还小几岁。我要考虑的事情不比你少哩。”接连打了几个哈哈,不晓得是真笑还是苦笑。
诸葛迷心道:谁叫你是万乘之主呢?你把大小事务交给任劳任怨的诸葛丞相是大大的高明,若是自己来做不累死人才怪哩。“陛下可以安心将重要事务委托丞相。”其实刘禅已经这么做了,只是顺口重复一下客观事实。
“我也想做个洒脱的闲人。可是姐姐告诉我这家业姓刘,父皇传下来的家业弄糟糕了,我哪有面目见父亲。”刘禅很老实,在他老师面前说的实话。
刘禅的姐姐只有一个,就是长平公主,那个如花似玉的女人。诸葛迷暗道:这个女人还有点心眼。“臣能为陛下分忧的,在所不辞!”不失时机的表态效忠对于混迹蜀汉官场几年的诸葛迷已经驾熟就轻。
“一旦改革,个人之间、各派系之间、个人与派系之间、派系与国家之间、地方与中央之间那些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会更加扑朔迷离。不过,孔惑,你要记住一点,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一切!”刘禅把政治立场明朗化。作为国君社稷的利益才是至高无上的,谁也不能凌驾在国家利益之上。
“此次改革本身就是以强国为出发点。”诸葛迷一百个保证,一千个放心地让刘禅打消顾虑,同时又让刘禅坚定不移地支持自己的改革。
“你要迁任枳县令?”丞相府的人事调动诸葛亮都会向皇帝汇报,刘禅明知故问。
“是的,那是丞相府的安排。”诸葛迷的话语有意无意把自己从丞相府脱离,以便使刘禅感觉更贴近,得到更多的信任。
“丞相的决定永远都是英明的。”刘禅很稳重,简单一句不吝赞辞的话就表达出对诸葛亮的尊重。而且他的态度很明确,调任枳县令是英明的决策。“想在看似死水一潭的湖面翻起场风浪,总得有人先试试水的深浅。”
诸葛迷黯然神伤:改革之路地雷重重,稍不留神就会粉身碎骨。原来朝廷派我下基层就是去探这些地雷。他想到了历史上那些改革家:商鞅、吴起、李悝、刘晏、王叔文、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康有为。细细数来有几位不是君主投石探路的棋子?有几位最终没有被地雷炸得粉身碎骨?可笑自己熟读历史,却还是跳不出历史定律的五指山。
见诸葛迷神情略微沮丧,刘禅补充道:“改革的道路荆棘丛生,我和丞相都需要一位心腹重臣披荆斩棘。因此我们都选中你。孔惑放心,
喜欢重返三国之辅佐诸葛亮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