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张守清之道派又可称为武当清微派。据《大岳太和山志》等载,该派是按
“守道明仁德,……字派传代的。这一字谱与《诸真宗派总薄》所载之第三七
“天师张真人正一派”、第七十
“萨真君西河派”字派基本相同;其后四句又与第三七
“龙虎山正乙门下天师清微派”字派基本相同。这种巧合,是这些道派与武当有某种历史渊源,抑或仅是借用新武当派之派字?
尚难判定。全真道:又称全真教,或全真派。为金代北方兴起的三个新道派之一。
创始人王囗(1112—1170)。据《全真教主碑》等载,王囗,号重阳陕西咸阳人。
家世豪族。早年为儒生,曾中金熙宗武举(或云未中),作过小吏。后遗世隐居。
金正隆四年(1159),声言在甘河镇遇仙,得受金丹口诀。从此弃儒为道,开始创教。
于终南山南时村掘地为穴,名
“活死人墓”,在其中修道两年多。大定三年(1163),毁掉活死人墓,去刘蒋村结庐居住,边修行边传教。
大定七年(1167)。烧毁庵堂,前往山东传教。先后收徒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人(后人称
“北七真”)又先后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今蓬莱)、莱州(今掖县),建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
至此,全真道正式建成。因王囗在宁海(今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故世以全真名其教。
大定九年(1169),王囗率四徒西返终南,于途中患病,次年逝世。
全真道是后期道教中最大的派别之一,较之旧道教有显著特点:(一)三教合一思想比较突出。
如王囗在山东所创之五会皆以
“三教”二字冠首;规定以三教之经书《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全真道士必修的经典。
他和七弟子的诗文中,三教合一言论更是俯拾皆是。如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
“教虽分三,道则唯一”等等。尤以融合佛教禅宗理论最为突出。马钰《神光灿》:“禅为宗,道为祖”,清初全真道士柳守元《玄言正旨序》:玄宗(指全真道)
“与禅宗实为相近”。(二)教义中,出世思想十分浓厚。在王囗和七弟子诗文中,极力贬斥人生之价值,宣扬人生是
“苦海”,家庭是
“牢狱”、
“火宅”,夫妻恩爱为
“金枷玉锁”,劝人捐妻舍子,
“跳出樊笼”,看破功名富贵,学道炼丹,以离
“苦海”。(三)在成仙信仰和修炼理论上,一返旧道肉身不死、即身成仙的追求,只追求
“阳神”、
“真性”不死。认为人之**是要死的,只有人的精神才能不死。王囗《金关玉锁诀》:“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立教十五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刘处玄《至真语录》:“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阴阳之外则其神不死也。”因此在内丹修炼理论上,与道教南宗相反,主张先性后命,以性兼命。
以澄心遣欲为真功,以明心见性为首务。(四)在修炼方法上,主内丹修炼,不尚符箓,形成独具特色的内丹理论。
在教制教规上,规定道士心须出家住道观,不许蓄妻室。为了约束道士言行,制定各项清规戒律,督促道众严格遵守。
这些皆与正一道有很大区别。全真道在金代的发展有限,至蒙元前期,以成吉思汗之召见、宠遇丘处机为契机,在丘处机及其弟子们的推动下,全真道发展至鼎盛。
当时全真道宫观遍布北方各省区,
“虽十室之邑,必有一席之奉”。此鼎盛局面,自丘处机起,历经尹志平、李志常两任掌教,大约三十年。
至元宪宗五年(1255),佛道《化胡经》之争起,元室袒佛,全真道败北。
此后元室下令焚毁除《道德经》之外的一切道经,全真教遭受沉重打击,全真道鼎盛局面因之结束。
故在张志敬、王志坦、祁志诚、张志仙几任掌教中,处境都较困难。又经历约三十年,元成宗即位,驰焚经之禁,全真道获得正常发展。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平定江南,全国统一。此后,原同源异流而分传于金与南宋的全真道和道教南宗,逐渐认同、融合,至元代中后期,二宗合并的条件渐趋成熟。
在南宗道士陈致虚等人的推动下,二宗经过对祖师宗祀的调整,南宗最后并入全真道。
合并后的全真道遂成为更大的道派,而与正一道分统天下道教。明代皇室对佛、道采取抑制、约束政策,对道教正一派有所崇奉,对全真道支持较少,全真道自此进和衰落时期。
金元时期形成的统一领导核心(以北京白云观为基地)顿然解体。在此情势下,统
喜欢与美女蛇一起修行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