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罕的攻势其疾如风,侵略如火。邓舍临危不乱、其徐如林,调兵遣将、不动如山。这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帷幕。到底察罕高明,抑或海东厚重?这先的着眼点,不是在济南、也不是在泰安,却落在了泰山。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无辎重则亡。这军中运粮补给之道,分有好几种。旷日持久的战争,需要好多年的,宜用屯田之法。几个月的,宜用运输之法。几天就可以结束的小规模战斗,宜就地补给。
类似赵过、高延世这样的驰援行军,行军路线不是太长,又是在本土内作战的,最合适采用的方法当为后方运输与军卒携带两者结合。
并且他两人是准备抵达之后即刻展开作战的,军务比较紧张,很可能大多数的时候,连煮饭都来不及。因而军卒携带的粮草,还不能是普通的粮食,而应该以提前做好的干粮为主。战后闲暇,随时都能够食用。
干粮此物,早在《尚书?费誓》中就有记载。所谓“糗粮”,即后世的炒面之类。“米麦使熟,又捣之以为粉也”。红军翻雪山、过草地,吃的就是这东西。
又有盐、醋等等,也可以用种种的方法制作成便于携带的干粮。比如盐,取三斗,用水和在一起,放入锅内,炭火烧之,即坚小不消。把盐烧成了块状的固体。需要之时,可取来食用。一次弄下来一点,方便快捷。
又比如醋,取粗布一尺,用斗酽醋浸泡,晒干,把醋全晒进布里边。每次食用,裁下来一寸长,放在水中煮。就把醋又给煮出来了。这一尺布长短,可食用五十日。
这些东西都非常好带。邓舍既然早料到察罕会来攻打山东,此类物事亦然早有备下。按照军队人数的多少,各以十日之量,分给赵过、高延世两军。十天的军粮,已经是军卒可以随身携带的极限了。前宋岳家军出征,就是“持十日粮”。过多的话,士卒难以背负。十天后,若战事还没结束,粮食从哪儿来?可就地征集,也可从益都运输。
当日点齐军马,赵、高两将连夜出,星夜兼程,一往济南,一往泰安而去。
军队行军,讲究“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适,无绝人马之力”,关键在掌握度,留有余力,以便保持士卒的体力,倘若遇敌,可以随时投入作战。兵法云:师贵徐行,以养力也。骑军的度快些,步卒行军,通常一日不过三十里,倍道兼行,则可至五十里,或者六十里。“趋一日力疲,经昼夜者神惫。”再快的话,士卒就会吃不消。
但是眼下形势危急,赵过与高延世两军的行军度都提到了最高,益都到济南,二百来里,到泰安也差不多相同的距离,稍远一点。
两军轻赍约负,轻装疾行,卷甲衔枚,连渡大河,连续行军一日两夜,第三日清晨,赵过部已达济南。高延世部的任务更为艰巨,面对的又是察罕军,估计会有苦战,所以快到泰山时,半路上休息了一下,也不过只比赵过部晚到了半日,中午前后,抵达泰山脚下。
泰山东临渤海,西依黄河,周一百六十里,高四十余里,雄奇险奥,无愧群山之长的美誉。隋末,名将张须陀曾在此大败义军王薄。
高延世既至泰山,要之务,即为扎营。营寨的作用无非有二,一则自固,二为扼敌。若为前者,当选险要所在;如为后者,则应择四通八达之地。高延世这两千人的任务,当然重点在后者。
但是他们人少,不依托险要显然也是不成的。而且明明有泰山在,非得舍弃险要,去寻个四通之地安营扎寨,未免有些不妥。出军前,邓舍就参考地图,给他定下了扎营的地点。其部从东而来,选择的扎营地点自然也在泰山之东。依靠险要,扼守要隘,面对汶水,营寨成半圆之形,便如偃月,遥望泰安。
扎营之法,惯用的有两种。平地上用方营,有险可恃之处,则用月营。此时适用的营式,即为月营。背靠高山,面临平原。中军居中,两翼突出,全军形成一个相互联系,进可战,退可守的整体。
高延世冲锋陷阵一把好手,安营扎寨却不一定比得过李子繁。
李子繁老于行伍,又曾在文华国麾下待过。海东诸将,别看文华国为人看似粗豪,粗中有细,最擅扎营的偏偏却就是他。名师出高徒。故此,结营的重任便交给了李子繁。高延世自带五百精锐,散坐在外,以为守备,防止元军突袭。同时,四散侦骑,往去刺探数十里外的元军虚实。
他们来的太快,军马人数又少,并不引人注意,元军的注意力且多在泰安,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侦骑接连回报:“鞑子并无动静。”
急行军赶了一天两夜的路,高延世也累的不轻。他取下兜鍪,把马槊丢在一边,一手拉着缰绳,一手枕在脑下,席地而卧,养精蓄锐。他军中偏裨里,最勇猛得力的有两人,一个叫养由引弓,一个叫苏白羽。分侍左右。不时把侦骑侦探的结果,告诉他知晓。
耳听得不远处,李子繁指挥着士卒忙忙碌碌地建筑营地,叮叮当当声不绝于耳。仰望着蓝天、白云、高山。想到察罕的雄师便在数十里外,随时可以袭来。高延世却竟然半点惧意也无。他斗志昂扬。
以两千军,横绝泰山,南阻察罕,这是何等的功业壮举!他高延世很长时间没这样露过脸了。
恍惚间,他似又记起了当年在毛贵麾下,每逢有战,必为先锋,冲阵溃营,所向披靡,多么的春风得
喜欢蚁贼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