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寒蝉】小说是以局部把握整体、反映整体,截取生活横断面的语言艺术形式,富于变化、活跃和丰富多彩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它的创作需要调动艺术的才能和运用技巧。
本篇分别从以人物为本位、组织故事情节;结构的安排;运用典型化手法塑造典型人物;自然描写与社会描写;细节的描写和叙述视角等方面较为全面地概括了传统意义上小说的写作要点。小说习作者可以从中具体地掌握一些小说的创作技巧。本文分上、下两部分刊发。
一、要善于以人物为本位,精心组织故事情节任何小说,情节都是不可缺少的。当代作家王蒙曾指出:‘所谓没有情节的小说,实际上是用一些小的情节代替了总的情节,绝对没有情节的小说是不可能的‘。
的评论家说他的小说‘无人物、无冲突、无情节‘,他回答说:‘那岂不是同画符差不多了?
其实我没有写过什么‘‘三无‘‘小说,我写的都是有人物、有冲突、有情节的‘,‘所谓无人物、无冲突、无情节的小说我是不相信的,我也从来没有那么做过。”
为什么说情节不可缺少呢?情节在小说中,至少起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①小说的各种材料,往往要通过情节发展的线索来组织,”
合适的情节能把那些杂乱无章的一大堆想法,观察到的东西以及获得的知识都编织起来‘,‘它可以作为一个起组织作用的酵母‘。
②人物的性格,要通过情节来表现。只有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才能获得体现和发展3,小说的情节,往往负载着一定社会历史的内容,小说的主题常常要通过情节来表现。
④小说情节能引起读者共鸣性情感和评价性情感,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吸引读者。
19世纪以前,小说的情节,即小说叙述的故事。那时候的小说,往往依据人物经历,顺序铺述一个一个事件,其顺序铺述的事件,也就构成了小说的情节。十九世纪以来,小说有了很大发展,已不同于传统的‘故事体‘。
‘故事‘‘情节‘这两个概念,便有了新的界定。‘故事‘一般指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一系列事件。而‘情节‘一般指依据因果关系安排的一系列事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曾指出:‘我们对故事下定义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事件叙述。
情节也是事件的叙述,但重点在因果关系上。‘‘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是故事,‘‘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而死‘‘则是情节。在情节中,时间顺序依然保存,但已为因果关系所掩盖‘。这也就是说,故事强调的是时序性,情节强调的是因果性。
按这样的界定,一个故事,它有可能构成一篇小说的情节框架,但情节已不同于故事了。以鲁迅的《风波》为例,作品围绕剪辫子的风波安排情节,始述七斤的烦恼,继写七斤夫妇的恐慌,尔后描写一切复归原状,这是故事;小说同时又隐约始终地贯穿着九斤老太的感叹。
九斤老太反复唠叨‘一代不如一代‘的事件,是很难纳剪辫子的故事之中的,但它却是小说情节有机构成部分,说明她对风波乍起与复归平复未闻未见,无动于衷,毫不关心。
这一情节与七斤夫妇的情节天衣无缝地交融在一起,揭示了张勋复辟只是一场闹剧,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依然衰落,农民依然愚昧落后。
近现代小说,较多地摒弃了由叙述人完整描述故事的单一方法,往往打破故事情节的顺序结构。但各种技巧的运用,使作品依然保持了时序的连贯性和情节的完整性。
即算是表现‘意识流‘为主的心理小说,表面上时空颠倒,过去、现在、未来交杂无序,时代氛围、人物场所、具体环境穿插叠映。但根据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向和事件的因果关系,情节在变化中依然是完整一体的。
作家们写小说,情节设置上一般呈两种倾向:‘强化‘或‘淡化‘。情节‘强化‘的小说,作者常常利用尖锐的、惊险离奇的情节来表现人物性格,作者往往将人物放在尖锐、严酷的矛盾斗争中加以磨炼和考验,造成紧张、激烈、大起大落的气氛和戏剧性的**。这类小说,其好处是吸引人,扣人心弦。
缺点是过分强调巧合,多少丧失了一些真实感,让人一看就是‘戏‘,太戏剧性了,往往丧失了生活的开阔感和高瞻远瞩的距离感。有时候,过分强**节,也会使人物在情节的安排下无所作为,使人物性格难以表现。情节‘淡化‘的小说,不写那么多的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巨大的悬念,而是力求写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平凡朴实,写平凡中的意义。
如孙犁的《荷花淀》,几个农村妇女以送衣为借口,想去淀里部队上探看丈夫,小船划到半路,遇到鬼子兵,她们躲进荷花淀,鬼子船追上来了,男人们正埋伏在淀里,把鬼子船炸沉。
作者写打仗,只用一百来个字,却把注意力放在白洋淀水乡美丽自然景物和水乡妇女的,其好处是保持了生活的自然本色,但处理不好,极容易写得松散乏味。
严格说来,所谓‘强化‘、‘淡化‘,只是作者不同的美学追求,并不决定作品本身的质量。好的情节,无论‘淡化‘或‘强化‘,都应作到真实、生动、写出人物性格,展示出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
虚假的、老掉牙的故事,是谁也不愿意看到
喜欢大鸿儒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